曹操是故乡是沛国谯现安徽亳州。历史上多次对县名的梳理,《旧唐书·玄宗纪下》:九月丙寅,改天下县名不稳者及重名一百一十处。 民国初年,更改重复县名之举,规模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大,涉及的面比以往要广,程度也比以往更深,在历史上长期困扰着人们的同名地名问题,从此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正史有记载和延续,经过几次县名调整和确认,谯现安徽亳州不错不乱:
1、《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2、《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宋史·地理志·四》: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7蒙城,望。。。谯和永城的情况,涡阳和鹿邑一样,是并列的、不同的县。
4、《明史·卷十六-卷十八》◎地理一-◎地理三:亳州(元属归德府。)洪武初,以州治谯县省入,寻降为县,属归德州。六年属颍州。弘治九年十月复升为州。
曹操
(东汉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沛国谯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