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荆浩
荆浩(约850-?),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南孟州(河南济源)人,五代后梁画家,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
作品还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2、关仝
关仝(约907-960),长安(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
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北宋米芾说“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
3、李成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
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
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4、董源
董源 (934-约 962 ),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5、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详,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宋初画家,僧人。
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
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画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荆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巨然
赞同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荆浩的绘画艺术特色
一、“有笔有墨,水晕墨章”
历代画史画论著作都爱引用荆浩这几句话:“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本人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这两段话确实概括了荆浩艺术的一大特色二、“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二、“大山大水,开图千里”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由于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
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突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
关仝的作品有《待渡图》、《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取景多是山势雄伟的大山和深山,构图丰富,有力创造了祖国山河的真实形象。
v
董源在皴法、造型、构图和意境等,这几方面均有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创,细述如下:
(一)皴法。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矶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矶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苔点区分出各个矶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四)植被。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五)意境。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
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龙宿郊民图》等。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巨然的画艺远不及董源广博,专以山水为长。
巨然山水的构成,虽自有渊源,但自成一格。以现存传为巨然的山水画为证,他喜作竖式构图,可能是宋初北方山水画多立轴的缘故。他的山水,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等。画中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爽气情人。这些表现内容与董源之作大体相近。不同的是除了巨然糅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的构图外,还在于巨然的笔墨与董源相比,趋于粗放,多不作云雾迷蒙之景,但画中散发出浓重的湿润之气却不亚于董源。巨然擅长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鲜明、疏朗,长披麻皴粗而密,笔法老辣、率意。
巨然擅画山水,他的画风颇有平淡自然、浑厚幽深的特点,又兼有高峭雄厚、宏伟壮阔之气概。尤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
巨然师承董源,有继承也有创新。与董源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有"明朗郁葱,最有爽气"的风格。此外,巨然早年与晚年的画风亦有不同,"少年时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高"。其传世作品有《秋山问道图》、《层崖业树图》二轴,现台北故宫博院;《万壑松风图》轴,现上海博物馆;《烟浮岫》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荆浩、关仝、董源
荆浩为五代山水画之先,而合笔墨为一体又为山水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准则。他的“笔法记”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更不逊于其绘画。 董源以“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的“北苑山水”,影响了北宋山水的发展趋向,成为后世标榜的“南宗”山水的又一位重要画家。
五代,中原地区的战乱,并没有使得寺庙壁画的创作陷入停顿,但是风格都依托于吴道子的风范之下。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则将唐人的水墨法大大发展了,出现了荆浩开创的北方山水画派。人物肖像画、宗教画和仕女画都有名手出现,皆从前代的吴道子和周昉等处脱胎。在山水画上,则出现了与北方相异的江南山水画派,它的开创者时著名的画家董源。花鸟画也由于宫廷贵族的喜好而逐渐发展起来。宗教人物画方面则出现了贯休、石恪等有变形风格的作品和写意画法。同时代的花鸟画则显得极其精致,黄筌父子是其完善者和光大者。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宫廷绘画最为兴盛的时期。北宋画坛上,突出的成就是山水画的创作。创造了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不同的山石树木的方法,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中占有了主要地位,风格是黄筌的富贵之风,而时至今日仍被画家看重的梅、兰、竹、菊,在南宋时已基本成为文人画的固定题材。
五代山水画家:http://wenku.baidu.com/view/1ec6f1f67c1cfad6195fa7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