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做法持什么态度

2025-02-22 14:32:5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司马迁不仅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字里行间对蔺相如赞赏有嘉,而且在这篇传记的后面感慨到:“知死必勇,非死难者也,处死者难,处死者难。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伸)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就是如此被司马迁认可的一个人,王世贞却不一为然,他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纯属天意,并不是蔺相如智勇使然。
初看王世贞的文章,认为其颇具道理,但几次仔细推敲原文后,对王世贞的某些观点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王璧,决定权完全在于赵国,“此两言决耳”,非常简单明了,但原文中赵王与大臣为此却陷入两难,“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仔细分析当时的“国际”局势,发现事情确实不象王世贞说的那样简单。秦赵之间,表面看起来是一璧之争,实则是两国政治威信的实力较量。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后期,七雄彼此攻城略地,弱肉强食,其中秦国最强,力图兼并六国,在这种情况下,哪个国家也不想首当其冲,招惹强秦。赵国为了自身的生存,当然非常重视与秦国的关系,既不可触怒之,也不可向之示弱。蔺相如审时度势,作出送璧入秦的决定,他的理由只有一条 “秦强赵弱,不可不许”,综观全文,他的决定是明智,因为他作好了周详的计划。
其次,王世贞在其文章中说“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这种是非观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但战国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时代,根本无平等可言,况且国与国之间,根本没有“理”可讲,一向是“势”说了算。远的不说,就近代中国的历史看吧,西方诸国一向标榜民主自由,但他们却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分明想做中国的主人;西方列强偷盗的敦煌莫高窟及圆明园的文物、书籍、珍宝,到现在不也被他们“光明正大”的占有吗?更别说现在西方强国用“世贸法律”公然抢夺中国的锡土资源了!
至于“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的道理在中国一向是很好理解。比如一个很有面子或地位高的人看上了一个面子小或地位低的人家的东西,他又提出了一个很“公平”的交易方式,面小或地位低的人如果照作,就是识实务,懂得要脸,如果不答应,那就是不赏脸,不给面,你使别人丢了面,又使自己没了脸,这叫给脸不要脸,你的“理”当然就亏了,至于以后遭受报复,理所当然。只是应该认识到,这里的“理”是以是“势”为妈的,蔺相如深知此道,所以选择“宁许以负秦曲”。
再者,王世贞指出蔺相如在朝堂上是不明智的,其做法有若秦怒,又有失璧丢城之险,说的有一定道理,我们不得不承认蔺相如走了一步险棋。但仔细斟酌,本人还是觉得蔺相如的做法是几种可能性中最可取的,比王世贞的方法好。
正如前文所述,蔺相如的整个行事计划应该是在出发前就做好了的,当然,计划应该就秦王的表现(予城与不予城)作了两手准备,他在朝堂上的表现可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同时我们对蔺相如“宁许以负秦曲”的“许”理解是否存在偏颇呢?经过仔细考虑,本人觉得蔺相如这里的“许”并不是要把璧直接交给秦王,而是一种试探,并且先“许”就让赵国由被动转为主动,璧到底交不交给秦王,就取决与秦王的表现了。蔺相如“奉璧西入秦,赵王拜送书于庭”已经给足了秦国面子,赵国也不算失面,因为送璧的桌面原因是取得秦国十五座城池,如果交易成功,秦赵都有面子。但正如蔺相如所说“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所以相如见到秦王时刻关注他的表现,果然不出所料,接过和氏璧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此时相如更确定秦王骗璧的实质,于是骗回璧,用自己的言行逼迫秦王答应以隆重礼节迎璧。
秦王狡诈在当时已是路人皆知。远的不说,就秦惠王时派张仪破坏“齐楚”联盟是答应楚怀王六百里肥沃之地,一转身就变成了六里,就是这个秦昭王,骗楚怀王会晤,却将指之扣留致死,后来同样的伎俩也用在赵王身上,但因为廉蔺的合作,没能得逞。综观秦王的表现,相如断定隆重的迎璧礼节只是作个样子,赵国最终很难拿到允诺的城池。既然送璧已给足了秦国面子,是秦王自己的行为使他不要脸面,那么,相如在把璧送走的情况下,也有很大的把握把“蔺屈”辩为“蔺理”。我们再来一起看一下蔺相如的一番言辞,是多么的理据兼备,不可辩驳。“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言外意:空言我们都把璧送来,已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诚信)“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言外意:你先前失信于人,不信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言外意:我不怕死,杀了我,我死的光荣,你生的可耻)
纵观完璧归赵的过程,蔺相如的做法先给足了秦国面子,又保护了和氏璧,守住了赵国的尊严,同时也给秦国预留了面子,以至秦王杀他都没有说服自己的理由。因此本人始终相信蔺相如的做法是最可取的。
如果像王世贞文中所说那样做,一旦璧落到秦王手里,秦王想要的面子与实物都得到了,那他还有什么顾忌呢?到时相如只好空手归赵了!
不管蔺相如做何种选择,至于“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的情况暂时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正如王世贞在文章开头所说的“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窥赵也”。

本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可谓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策划,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应该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吧?
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看似与上文关系不大,但从“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大概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了吧。因而,本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

回答2:

  王世贞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注读与赏析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意图)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曲直:理屈,理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厚怨:深深地怨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绐:dài,欺骗)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意:心中)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通“戮”,杀掉)相如于市,武安君(武安君:秦将白起)十万众压邯郸(邯郸:赵国都城),而责(责:求,这里指索取)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天:天意)也。若其劲(劲:表现出强劲)渑池,柔(柔:委曲容让,怀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完:保全)赵者,天固曲全(曲全:曲意成全)之哉!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赏析
  本文为王世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论,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开宗明义,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发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以分析秦、赵时势入手,从情与理两方面重点剖析两国外交上的形势,从而得出因为秦国不想和赵国为敌,因此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天固曲全之哉”的结论。文章逻辑清晰,论述严密,辩驳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设论证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
  由于本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独执异议,贵在识见高远,令人信服。
  本文开篇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可谓先声夺人。接着,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实意图,指责蔺相如之所为乃“既畏而复挑其怒”之举,是失于智。接着,文章重点分析了蔺相如的所谓曲直论,先明秦赵“两无所曲直”,后又代相如策划,指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是“归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灭国破,是失于利。这样,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逼出了全文的结论:“蔺相如之获全於璧也,天也。”这里的“天”,应该是指当时的客观形势吧?
  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结,而作者又列出“劲渑池”“柔廉颇”两件事,看似与上文关系不大,但从“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这,大概是触摸到了纵横家的本质了吧。因而,本文结论之后的余波,决非可有可无的续貂之笔,用意特深。

回答3:

王世贞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注读与赏析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