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大学问家。
出处: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二》中的凿壁偷光。
原文:
匡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家里却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线照不到匡衡的家。匡衡在墙上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线,让光线照在书上以此看书。邻居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很有钱,有很多书。匡衡就到文不识家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觉得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么做。匡衡说:“主人,匡衡要读主人家所有的书。”当主人听到这句话时,深深地叹了口气,把书赠送给了匡衡。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扩展资料:
古代的大学:
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按表明理解应该是“大学问”的意识,至于更深的,你自己去追溯词源吧。
遂:于是
大学 :大学问家
于是就成了大学问家
遂:于是大学 :大学问家于是就成了大学问家
挺好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大家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