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用这个题目的原因是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鄢是指打败公叔段地点鄢地。
《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出自于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左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颍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这是《左传》中一个挺有名的故事。郑国公娶了个老婆叫武姜,生有两子,即郑伯和叔段,后郑伯做了国君,叔段屡次有不合礼仪的做法,越出了臣子的法度,但郑伯表面置之不理,任由其发展,后来叔段众叛亲离,逃到了鄢,等于被郑伯收拾掉了。
史官用这个提法有其特殊用意,称呼郑伯是说他当大哥的,没有兄长的亲情与教导作用,对弟弟不仁。用个“克”字,本来是形容国家战争的,却出现在亲情之下,有失情意。
郑伯一个人,克,战胜。段,可能一个国名或是人名。鄢,应该是地名,如鄢陵
题目是后人加上的,根据文章的内容而拟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