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有状物,时有可观”吗

2024-12-22 23:54:2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首先,这句话原本是“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其次,这句话确实是鲁迅所说,出自鲁迅所著《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谴责小说》

以下为原文:

又有《老残游记》二十章,题“洪都百炼生”著,实刘鹗之作也,有光绪丙午(一九○六)之秋于海上所作序;或云本未完,末数回乃其子续作之。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少精算学,能读书,而放旷不守绳墨,后忽自悔,闭户岁余,乃行医于上海,旋又弃而学贾,尽丧其资。光绪十四年河决郑州,鹗以同知投效于吴大澄,治河有功,声誉大起,渐至以知府用。在北京二年,上书请敷铁道;又主张开山西矿,既成,世俗交谪,称为“汉奸”。庚子之乱,鹗以贱值购太仓储粟于欧人,或云实以振饥困者,全活甚众;后数年,政府即以私售仓粟罪之,流新疆死(约一八五○——一九一○,详见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而攻击官吏之处亦多。其记刚弼误认魏氏父女为谋毙一家十三命重犯,魏氏仆行贿求免,而刚弼即以此证实之,则摘发所谓清官者之可恨,或尤甚于赃官,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憙,以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

刘鄂,原名孟鹏,字云湍、铁云。清末改革的探索者,太谷学派。江苏丹徒人,生于1857年,卒于1909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把叙功所得的知府官衔让给其兄刘梦熊。

《老残游记》是刘鄂晚年写的一部小说,共二十回。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展现了晚清社会上至封疆大夫,下至平民百姓、山村隐者的众生相,写出了“土不制水历年成患,风能鼓浪到处可危”的末世景观。其突出成就是刻画了形形色色的“清官”形象,揭露了他们虚伪嘴脸和罪恶本质。作者同情民生疾苦,关注国计民生,书中老残以走方郎中游历各地,象征作者欲成为“医国手”。但他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


《老残游记》描写逼真、语言生动,擅长刻画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心里状态,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比,具有较卓越的艺术成就,位居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

回答2:

鲁迅先生把这部作品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老残游记》叙有状物,时有可观。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