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 当轮船驶出瞿塘峡西口后,您走到船尾,抬眼望去,全景式的夔门雄姿便展现在您的面前。这时是摄影留念的最佳角度。夔门是由江北的赤甲山与江南的白盐山组成。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巍峨峥嵘,峡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这里的崖高500m、河宽只有百米,但流量多达50000多立方米/秒。真是“两山夹抱如门阀,一穴大风从中出”。“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崖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崖石上的水溶液,主要是含钙质,色以白盐而得名。在灿烂的阳光下,赤甲山略显红色,白盐山呈灰白色,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可谓奇景。现在,临江的石壁上,还刻有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十个行书大字,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门”和行书“夔门•瞿塘”均历历在目。 蓄水至135水位后,夔门石刻被淹没至水下,奉节文物部门已将原摩崖石刻切割搬迁或复制到现在水位以上,游客仍然可以观赏。 瞿塘峡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从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开始,至城四川省巫山县的大溪,全长虽然只有8公里,但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在三段峡谷中,它最短,最狭,最险,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其“雄”首先是山势之雄。游人进入峡中,但见两岸险峰上悬下削,如斧劈刀削而成。山似拔地来,峰若刺天去。峡中主要山峰,有的高达1500米。瞿塘峡中河道狭窄,河宽不过百余米。最窄处仅几十米,这使两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几分雄气。其中峡之西端的夔门尤为雄奇。它两岸若门,呈欲合未合之状,堪称天下雄关。新版人民币十元背面图案便是瞿塘峡入口夔门。 瞿塘峡的名胜古迹,多而集中,游览者称便。峡口的上游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峡内北岸山顶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惊险万状的古栈道,神秘莫测的风箱峡;南岸有题刻满壁的粉壁墙,富于传说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凤凰饮泉等。在风箱峡下游不远处的南岸,有一座奇形异状的山峰,突起江边,人称“犀牛望月”,维肖维妙。出瞿塘峡,峡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遗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地方。距白帝城仅几公里的杜甫草堂遗址,更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处。白帝城 轮船一出夔门,就可看见江北有一座突兀而立、堆绿叠翠的秀丽出峰。峰顶,座座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荫丛中,红墙碧瓦,翘角飞檐,点缀着一山翠色。这就是李白那首著名的诗《早发白帝城》中咏叹的白帝城。白帝城位于长江北岸,距奉节城东约15华里,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树丛中,是三峡的西口,入川的门户。由于地势险峻,古往今来,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前临长江,气势十分雄伟壮观,是三峡旅游线上久享盛名的景点。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甚多,展出的文物及工艺品就有1000余件。其中有著名的春秋战国之交的巴蜀铜剑,其形如柳叶,工艺精湛,游人观赏之际,深深在心底赞美古代巴人的智慧及手艺。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在东碑林,《凤凰碑》和《竹叶碑》最引人注目。白帝城风景如画,古迹甚多。早已成为中外游客游览长江三峡风光的必游之地。今天的白帝城系明清时候的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景亭、望江楼等建筑,还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涂金塑像及风箱峡悬棺展览。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将抬高。白帝城将四面环水,成为人间仙境,景色将更加美丽迷人,游船可直达城中。铁锁关 铁锁关在孟良梯对面的瞿塘峡北岸。这里有一条小小的支流——草堂河。在其注入长江口的地方,有一石盘,上竖两根铁柱,高约二三米,南岸有石孔相对。 这铁锁关原本是古人用来御敌的,始设于唐代。当时,只要是在铁柱和石孔中间拉几道铁索,就可将长江封死,入侵之敌难以闯入。宋代曾有一位叫徐宗武的大将,在此设拦江铁锁7条,长200余丈,用来锁江,以防元兵入侵。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了。现在当枯水时才露出水面,这是古代拦江守关的铁索柱. 传说,现在遗存有两根铁柱即当时那位徐将军留下的。铁锁关在和平时期,又是江上商船纳税的税卡。南宋大奸臣贾似道也曾为铁锁夔门颁发过告示,刻于铁锁关附近的崖壁上。粉壁墙 瞿塘峡内在夔门长江南岸白盐山断壁下,有一块千余米平滑如镜的,刻满字体的石壁,这就是粉壁石刻,又称粉壁墙。上面刻满了篆、隶、楷、行字体,始于宋代,终于民国年间,大有2米见方,小如指头大小的历代石刻。在客轮上看粉壁石刻,清代张伯翔所书“瞿塘”最为醒目;刘心源所书“夔门”二字,正宗隶体,古朴风雅;国民党爱将冯玉祥所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隶书),表现了抗日战士的豪情壮志,祖国河山不容侵犯的情感油然而生。南宋书法家赵公硕所书《宋中兴圣德碑》是一块罕见的巨型壁碑,具有较高的书法和文献价值,全文共980余字,碑高约4米,宽近7米,内容是颂扬宋高宗、宋孝宗的功德和政绩的。字体端庄、笔力雄健,石刻技艺精湛,可谓长江沿线的名碑奇珍。 这些书法作品,在三峡深谷中的悬崖峭壁之上,远视却浑然一体,日天配地成般地和谐,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书法、石刻技艺地艺术魅力。 目前,粉壁墙的石刻已被移刻在175米高程以上,游客仍然可以欣赏这些著名石刻。 古栈道 当航船行驶在三峡峡谷之中。到处可见绝壁上的栈道 。三峡栈道全长约50km。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溪对岸的状元堆山,全长约10km;巫峡段从巫峡县城对岸起,至川鄂两省交界处的青莲溪上,长30km;其余则零星分布在西陵峡中。栈道包括道路、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据史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较为宽阔 ,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在现在的风箱峡绝壁上,可见“天梯津 ”、“开辟奇功”八个大字。这些作品均为清光绪年间开凿栈道时镌刻的。至今栈道上可以走人。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古栈道便长睡江中了。凤凰饮泉 在粉壁堂一带,山岩口山花烂漫,有一根钟乳石尤其突出,长约20多米,圆径6米左右,形状如一只凤凰,萝藤和钟乳交缠在一起,似凤凰拖曳着长长的尾巴,翘起美丽的凤冠,伸颈张嘴饱引泉水。在凤凰的口上,正好长有一堆石乳,一股清泉从口中吐出来,正对着凤凰的脖颈缓缓泻下,这一组绝妙秀雅的雕塑,称为“凤凰饮泉”。这种自然景观,系岩壁遇山泉的侵蚀,而化成累累钟乳。每至春季,野花满山时,这只饮泉的凤凰就更加美丽动人了。孟良梯与倒吊和尚 孟良梯位于瞿塘峡口、长江南岸,即粉壁墙东边的绝壁上,凿有许多方形石孔,孔深1尺,宽0.8尺,高0.7尺,孔距3尺,自下而上呈“Z”形,一直排列到高不可攀的山腰,这列石孔,人们称为“孟良梯”。 孟良是历史演义小说《杨家将》一书里杨家将中的一员大将。北宋名将杨继业在我国北方的戍边战争中屡立战功,后因重伤被俘,绝食而死。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奉节一带的民间传说,杨继业死后,其尸骨埋在白盐山巅的“望乡台”上。一天晚上,孟良为搬迁尸骨,在此开凿石孔,攀援而上。不料石孔才凿到山腰,便被存心破坏此事的和尚所发现。和尚假学鸡叫,孟良误为天亮,怕被人发觉,只好停止打孔。人们因此叫这列石孔为孟良梯。 孟良梯稍东的绝壁上,有一略微突出的奇石,很象光头赤足的和尚倒悬其上,故名曰“倒吊和尚”,传说是被孟良惩罚的那个学鸡叫的和尚。 其实,这列石孔是古栈道遗迹,有一石孔至今仍残存一根木桩。古代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上,曾经有过一座古老的城镇,这条栈道很可能就是由此通向瞿塘峡口、白帝城上的要道。石孔只凿到山腰,是因为石孔以上可以通过悬索攀登的缘故。而且,杨家将活动范围在北方,人们把他搬到三峡来,成为一处景点,则是表达自己对爱国英雄的崇敬之情。七道门 七道门溶洞,在长江北岸的栈道悬崖上,攀登而上,约四、五米高便入洞中。洞大如厅,内有大小七个洞口,因而得名。第一道门宽、高约三、四米,远远望去,象是一个张开的虎口,大有吞云吐雾之势。洞内宽阔,但坎坷不平,其顶如锅底,洞壁亦有钟乳。顺着洞厅径前行,约数米,入第二道门;门口小,洞内光线暗淡,只有洞顶的天窗有一线阳光射入,故此人称“一线天”;顺着小洞弓身向天窗望去,又是一个洞,出了洞口有一沟壑,站在那里,身后危岩压顶,脚下百丈绝壁,一江怒水,于眼下奔腾咆哮。七道门口的崖壁下,有清澈的间歇泉,滴滴水珠,不时发出“叮咚”的声音。稍下一点的悬崖下,还有几个溶洞,抗日战争时期,曾利用这里的险要地势,在洞里设置了大炮,其工事,至今可见。
从宜昌到重庆,依次有南津关、西陵峡、香溪、巫峡、巫山十二峰、瞿塘峡、夔门、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