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片子了,一直没有机会来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发现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里面的音乐让人的心灵得到放飞。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学生。总之品过后知道了一句话,就是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每一个学生的“克莱蒙•马修”。
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乡村里,有一个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在那所并不大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随时接受并且服从来自所谓“寄宿学校校长”的惩罚,似乎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
他们孤独,自闭,甚至自暴自弃。这使学校时刻都处在危险而压抑的气氛中。而那个面目冰冷的校长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种体罚试图使这些“轨道外的陨石”步入正途,这一切,都使这个“池塘之底”变成了池塘中最为冰冷的囚牢。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直到克莱蒙•马修的到来……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一个音乐家。”那个可爱的老头不断对我们说。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无论是哪个学生,在他的合唱队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会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调的做乐谱架,这一个个可笑的职位,却让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变得,明亮起来。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克莱门特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所谓师德也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专业知识,即受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克莱门特虽然是一个学监,没有课程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没有祈望什么,更没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当他发现皮埃尔的声音和乐感时,才意识到一个天才可能出现,因此加以引导和保护,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没有想到回报,甚至一点点的即得利益也没有,反倒是冒着与校长作对的风险。所以克莱门特的伟大之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对的孩子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对孩子们充满了关心爱护。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莱门特暗恋的皮埃尔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恰恰在此时他也被校长解雇,情场职场双失意的学监在此时也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严和风度的离开了学校,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一直给别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从没有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这段日子当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毫无索取的意思。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差学生,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才导致十分顽皮的,只要有人给予他们爱和宽容,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谢学校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师德教育。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成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音乐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当年合唱团中的领唱莫杭治后来成了指挥家(当然,他的成就是因为当年马修发现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因为母亲病逝回家的时候,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感人的一切。佩尔诺当时是个孤儿,总在周六的时候等在大门口,希望父亲会来接他。后来马修被学校解雇了,当他要登上汽车的时候,佩尔诺一路奔跑赶来,要马修带他走,马修先是拒绝,后来又不忍心,回来把佩尔诺带走了。佩尔诺的执着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著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看到: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这部法国影片中马修的行为,杭莫治的成材,佩尔诺的成长,有力地印证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因此这部影片值得我们观看,更值得我们品位(味)。
[推荐] 学校师德建设系列专题--《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四则
[日期:2005-11-08]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教育者:请用好你的牧鞭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故事》观后
中山纪念中学 黄长飞
不必凄婉哀恻,无须生离死别,一种柔和的、温婉的、诙谐的生活故事同样可以给我们以感动和心灵的震撼,这就是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故事》给予我的最直接的启示。感动,因为平凡的小人物克莱门特•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震撼,因为艺术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让多少冥顽的灵魂得到救赎。
《放牛班的故事》,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样的阳光和健康,却同样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关于事业与成功、教育与成才的影片,在欣赏着优美音乐的同时,相信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还都会有思想上的不菲收获。
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听多了一线老师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同时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为戒。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作为教育者,担负着救治灵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谙世事的幼童都是纯洁而无知的羔羊,教育者就是他们的守护者和牧羊人。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们是否都是
被放逐的羔羊
慈爱的牧羊人啊
请你指引我抵达上帝的牧场……
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唤回,更不要把他们赶入歧途……
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因为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我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鲁迅小学 梁艳
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周末的傍晚,自个静静地欣赏了《放牛班的春天》。
哽咽,是看影片时不断产生的感觉,因为小男孩莫翰奇,因为代课教师马修。当然,这一部影片里还有很多典型的人物,比如冷漠无能的“塘底青少年辅育院”院长,仁慈可亲的麦神父,傻呼得可爱的贝比诺...另外,这部影片还揭示了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与人性缺点,比如虚荣功利,冷漠无情,欺诈剥削...以辅育院为中心,围绕问题青少年展开的有那个片故事很独到而不失吸引力。但我只想选取莫翰奇和马修老师作为评论的中心点。因为这两个灵魂人物引起我无法言尽得思想共鸣。
莫翰奇,这一个清秀干净的小男孩,每一次镜头聚焦于他的时候我都禁不住地揪心。他那清澈忧伤,悲愤无奈,以至于幽怨的眼神,总是在黑暗中直直地散透出令人寒心的痛楚。一个安静寡言的男孩,导演却是那样聪明而细腻的让他的眼神表白他的内心。那两个褐而晶亮的瞳孔总是将焦点定位得那么遥远,而那里就是他全部的世界!那里有他深爱的母亲,那里有一个私生子无法言喻的苦楚与忿恨,那里有他唯美天籁的歌声,那里有他纯朴的童心,那里有他梦想的天堂!当他紧紧抓住禁闭房的铁门嗔目,当他歪头要比盯着教师窗外,当他专注凝望着马修老师歌唱,当他躺在床上目不转睛的发呆,你就能窥见他的灵魂世界,那一个他坚守着的世界。正因如此,他真实得让人汗颜。他以为耍流氓,穿脏衣服,做鬼脸,通过这些“魔鬼”行为就能掩饰自己,但却恰恰相反地让我们爱上了他天使的本原。当明媚的阳光洒落在他洁白的脸上,当笑容伴着婉转空灵的歌声绽放,他的眼光在闪光,他的心灵在飞翔。虽披一身不整洁的衣裳,但却是最动人的精灵。
总有一些沉默的人,他们的忍忍与掩饰却给人坚强的力量。
然而,该怎么看,才能看出灵魂的长相?该如何,我们才可以穿越那些沉默孤僻的个性,消极不恭的行为直达真实的世界呢?
这一个问题,马修老师一丝不苟地回答了。
是善良。
那一个秃顶的矮胖子代课老师,平庸的外貌背后却隐藏着一颗敏感细致而又善良执着的心。对,他是过气的音乐家,就连他自己最开始时也发誓永远不再作曲可还是因源源不断的灵感再续创作。永远不要说永远。现实并不是可怕残酷的将每个人都逼得像院长一样冷漠功利,亦不是每一个问题青少年都坏得只有犯规惩罚的教育手段。马修的敏感与善良让他看到了那群孩子的可爱与内心的渴求,他的执着与不懈给孩子们争取了发展的空间。他最初的恐惧,他的日记,他的乐谱,他对院长的反抗,他为莫翰奇掩饰受罚的事实,他在合唱团表演时对莫翰奇的点头,他从公车上走下转身抱起贝比诺...无一不是他的善良执着所致。纯粹得让人心暖,因为完完全全的发自本性,并不为功名,仅为一份良心的安放。
那些萦绕在天际的悦耳和声,但愿能唤起人们最真实的宽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