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种器皿,当装水一半以下时不漏水,装多了的话,会全部漏掉。哪位大侠知道其名字,谢谢了

2024-11-24 06:37: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欹器,又常被称做歌器,它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

特点:当它空虚不盛一点水时,就只能欹斜地放着而无法端正地放置,把它扶正后,一放手它就又歪斜在一边,这就是所谓“虚则欹”。

在这容器中注入中等数量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在那里,这就是“中则正”;但在容器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向另一侧翻倒,而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满则覆”。

鲁国之君把这奇异的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

扩展资料

历史传说

据说,有一次孔子去周庙参观,见庙中有个欹器。孔子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佑座器。”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这样的吗?”守庙的人回答说:“是的。”

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试了试,果然这样,于是长叹一声说:“唉,哪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

历史渊源

欹器到了汉朝末年因战乱失传了。史书上记载,中国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曾经经过反复的设计、推敲,最终将欹器重新制造了出来,呈献给武帝,武帝看后,赞叹不已,对杜预大加赞赏。

继西晋杜预以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祖冲之也制作过欹器。相传,当时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十分喜好古玩,但苦于找不到欹器的实物,祖冲之就造了一件欹器送给他,并希望他能记住欹器所具有的特殊含意。

后来,隋代的耿询、唐代的马待封和李皋都成功地制造出了欹器。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都以制作欹器来显示自己的技艺,中国史书也对欹器多有记录。然而,人们虽然对“ 欹器”久仰大名,却从来没有见过实物。

鲁国国宝“欹器”,它的仿制品在历史上失传又再现,再现又失传。到近千百年,所谓“欹器”,其构造如何,就成为“千古之谜”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欹器

回答2:

  欹器,是古代的一种灌溉用的器皿。
  据《孔子家语·之恕》和《荀子·宥坐》,孔子曾在鲁桓公庙里看到过欹器。他问庙里的看守,这是什么东西,看守告诉他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没有水就倾斜,灌满了水就翻过去,灌一半的水却能垂直正立(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是这样的吗?看守回答说是。孔子就让子路取来水试了试,果不其然。此时,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哪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啊!”在古代“宥”与“右”、“坐”与“座”同义,“宥坐”就(把某物)指放置于座位右边以为劝戒,这也是后世座右铭的来历。可惜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欹器在汉朝末年的战乱中失传了。
  据说在瑞典的东方博物馆保存有一批中国仰韶时期的彩陶。其中有一件颇类葫芦的、上部圆鼓形、下部圆锥形的陶壶,下腹部靠圆锥的最粗处,有两耳左右对称,作栓绳子用。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称之为打水的容器,并盛赞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能借用浮力的原理,进行劳动生产。对于此物,中国的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欹器的雏形。
  在新疆吐鲁番以东42公里的戈壁滩上,有一阿斯塔那古墓群。其中编号为216号墓室的墓壁上画有6幅壁画,第一幅画的就是一个欹器。这个墓主人看来非常谦虚,不但生前时时告诫自己“戒盈、戒满”,就是死后还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分。
  曹阳同志编著的这本《欹器的故事》,就是想利用“欹器”这一特殊器物的原理,告诫人们“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欹器,在清朝年间很受皇家贵族的青睐。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澴,不但在自己家里摆上了欹器,而且还在旁边写下了一段话,提醒自己不要不知足。这段话是: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些许财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尽管清朝皇帝都在自己的座右放置了欹器,但大清朝依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可见欹器的劝戒作用非常有限,它不过就是一个形式。对于那些贪婪成性、追逐名利的人来说是没有作用的。但它毕竟把“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道理直观地演示了出来,读完《欹器的故事》,如果能给聪明的、有理智的读者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我想编著者也就达到了目的。

回答3:

九龙杯

回答4:

贪心杯

回答5:

夜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