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

2024-12-26 06:49:3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我们的社会现实纷繁复杂,不尽人意;我们缺少现代主义的洗礼,缺少基本的理论框架;我们的创作思想很不严肃,很混乱……这都有其历史原因,因为我们被封闭了很久,因为我们处在转型期。但我们是否应该从最基本的房屋,老百姓的房屋,而不是从宫殿庙宇开始做起呢?最关键的是广大的居住建筑,而建筑师顾不上或是不愿管。

也少有人去研究地区建筑应有的气质,少有人去研究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广州的一批研究亚热带建筑问题的建筑师应该属于少数的例外了。大家都在大谈风水、折射、隐喻、可持续发展,还有谈得最多的文脉(Context)。殊不知Context的本义就是一个地区的前因后果、上下文,就是那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

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向贝克学习。

还有材料。中国人几十年来不重视材料(当然用木材的老祖宗除外),改革开放以后就更不得了啦,到处乱用材料,追求高级材料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在砖墙外面做粉刷,拉毛,贴瓷砖铝板花岗岩……,贴这个贴那个,明明是砖墙,偏要往高级材料上做,越做越假,如同抹上厚厚脂粉的女人。其实材料本身并无高低之分,昂贵的材料用得不好一样不行。很多人不知道砖墙之美,他们对国内为数不多的老式清水砖墙建筑视而不见,必欲拆之而后快;他们也没有机会去看看沙利文、赖特、阿尔瓦·阿尔托、路易斯·康所做的清水砖墙的效果,那种肌理和色彩;他们不知道砖墙像我们的皮肤一样,是可以透气的,是美的,是不需要遮遮掩掩的!

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对构筑技术率直的表达,这应该是建筑美的一个基本内容。张永和说得好:“本来正是在建造里面有艺术,在使用里面有艺术,而不是另一堆叫艺术或者说根本叫美术的东西附加在建筑上。”这就是建筑美的实质。安藤忠雄式的清水混凝土大家开始接受了,但是太贵,我们做不起。但是柯里亚,贝克式的清水砖墙呢?我们做得起,但我们认为那不美,需要用别的“高级”材料贴起来!做假的劣根性也体现在建筑上了。

在中国,建筑师的自我感觉有时是不错的,很容易自我膨胀,以为自己是凌驾在一般人之上的某种“专家”。他们大笔一挥,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房屋的使用者,那些普通的住户(当然长官和老板的意愿是不敢违背的)。在这种心态下,要他们向老百姓的房子学习,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那是绝无可能的事!

正是在这些方面我们应该向贝克学习!

我们从一个不是印度人的印度建筑师身上可以发现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点事情:

(1)真实地表达材料与建造;

(2)去农村(在云南这样的省份就应该去少数民族地区)向老百姓学习建筑,然后替他们做设计,帮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

(3)反对铺张浪费,做一点经济的建造,为你的客户节省一点钱;

(4)一方面向老乡学习,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起来。把建筑学植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植根于普通的住宅,这才是真正的本土建筑,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建筑。

回答2:

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有很多类,本文针对表现主义进行快餐式阐释,了解文化,倾听建筑的声音

回答3:

  浅谈现代主义建筑
摘 要
新现代主义是影响90年代世界建筑发展主流建筑思潮,同样对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筑发展潮流的中国建筑界产生影响,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受西方新现代主义的影响,在中国现代主建筑“无限广阔的创造范围里”,还包括了世界上其它建筑思潮以及中国国内所固有的建筑传统思想的制约,因而表现出更具中国味道。
关键词: 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特点,流派
一 现代主义简介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二、现代主义建筑观念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文化心理终于出现了转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各国的绘画和雕刻方面出现种种背离传统的新浪潮。当绘画和雕刻领域已经出现新风格之后,建筑师探索新的建筑风格就不可避免了,何况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功能早已为建筑风格的转变准备了物质基础。 此时旧大陆的改革浪潮却不断推进,相应于美术界的各种新潮流,建筑界也出现了“未来派”、“主体派”、“构成主义”、“表现主义”、“风格派”等新的建筑观点和建筑艺术风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对建筑改革发生重要影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威玛创办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国立威玛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他网罗当时西欧及俄国的新潮美术家和设计家,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方式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德国另一位著名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以及其他青年建筑师也都积极创新。在法国,勒.柯布西耶是激进的改革派建筑师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视建筑艺术,但当时他提倡的是一种机器美学。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现了一批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德国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萨伏伊别墅、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黎瑞士学生宿舍、芬兰帕米欧疗养院、荷兰鹿特丹万勒尔烟草工厂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座。
三、剖析现代主义
1、 解读现代主义
(1)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
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
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
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
建筑新风格。
(2)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
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
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
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四、新现代主义的出现
然而就在部分老一辈建筑师以他们近乎杰出的作品构筑中国建筑坚实平台的同时,两种不容忽视的力量正在把中国建筑界推向一个极至。对于前者来说,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奋斗以及年见丰富的创作经验的积累,就在当今这种日益优越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手段的作用下,那些仍然没有放弃创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辈建筑师不断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说服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建筑的整体水平。后者当是更令人振奋的两股势力,一种来自于西方世界,由地
道的国外名星建筑师及事务所、
商业建筑师及设计公司,以及借
用国外设计组织招牌的华人建
筑师组成,他们以争取设计市场
及获取设计利润为基本目的,通
过他们的特殊身份和手段获得
设计机会;另一种势力产生于本
土,即中国的青年建筑师,他们
中有土生土长但熟知世界建筑
潮流的青年建筑师,有受过西方
建筑教育并有过西方生活经历
后回国工作的青年建筑师,这些
人或者通过了正统的国内设计
企业机制,替代着某些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逐渐衷微的前辈人,或者通过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了无数的设计项目,得以实现他们的建筑理想,这两种势力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建筑理念和设计美学,不仅了解中国,而且了解世界,或者相反。他们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力旺盛,具有争强的劲头,正是他们的作品使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靠得更近,并使中国建筑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1、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2、 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但又兼具近
第4 / 6页
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3、 某些作品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试图表现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及与前沿科学的结合;
4、 某些建筑师对乡土地方文化带有浓重的卷恋之情,但他们又不泄一顾于一般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作品试图让地方文化通过“化显”的方式再现;
5、 某些建筑师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从现代观念艺术那里受到启发,建筑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个人的信码及抽象的表达方式。
五、现代主义流派
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条无形的线索,把各自闪烁着异彩的建筑体联成一体,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趋势,为了便于展开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讨论,我们不得不给它帜上一个标签名,称它为“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而上述三种建筑师群体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
西方新现代主义建筑概念似乎不象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那样十分清晰,但从各种理论文章来看,似可将新现代主义者分成两类:
一类以迈耶、罗杰斯、福斯特、文彦、博塔、安藤忠雄为代表,包括了英国高技派、法国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现主义派,美国白色派等等,他们对现代主义理念或空间严肃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某种程度上维护现代主义建筑价值和艺术观,但他们在更广阔的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设计哲学及美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