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家族企业文化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此,任何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上,都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家族企业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人十分注重“家”,把“家”看作是生活的中心和堡垒,自然也注重“家族”之中的亲情,追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境界,强调“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作风。随着“家族企业文化”的发展,加上我国企业改革开放后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从而更大程度上促长了“家族文化”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民营型企业90%为家族企业。这样,企业在无形中就形成了“创业依靠家人、成功依靠亲戚、子承父业、外人不可靠”的观念,进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进而逐步演变成企业的“家族文化”。家族企业的管理 模式是组织结构不完善或者是组织结构完善但老板一手抓,思想和观念都停止在原有的状态,不更新不转变,企业主要职位都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予以担任,不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予以管理和用人。他们往往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从长考虑。家族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如果只是打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不但使优良的企业文化难以维持,而且对企业的推动和发展将起到阻滞作用。比如有的企业天天开会倡导产品“质量”,然而天天在处理产品质量问题。没有把问题落到实处,没有把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源予以切断并从根本上去分析原因,也就是没有把企业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予以细分并实施,对企业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管理实践
企业文化就是塑造企业精神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组织是一个实体机构,它不是教会信念而发的共同体,他们是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的。企业的导向,推动和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是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渗透在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管理体系和战略之中的。也是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的一个贯穿过程。因此,企业内外部环境在复杂的变量中时,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管理实践而成为一张白纸。
(四)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该企业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文化也受地理和风俗的影响而具备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生产机制不同;产品的市场结构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所以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策略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企业,须采用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才具备弹性和柔性,更能适应自身企业的发展需要。然而,当前的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一贯性标志性口号“诚信,开拓,发展”,一家企业按这个理念,另外一家企业也按这个理念。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企业必须综合自己的内部结构体系,自身的优势和文化氛围来针对“企业文化”予以建设,这也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
企业文化的贯穿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创办企业的第一批人,每一个人在创业之前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浸泡过之后再一起打拼出一个企业,他们身上吸收了其他公司的很多优点,当一个良好的企业建立了之后,他们言传身教的去播撒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时候,新人是很难完全理解和吸收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创业人之前曾经经历的坎坷。很多制度和文化是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领悟他的存在的重要性的。这需要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是很困难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是企业文化很难延续。。。这也跟每个员工平时的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和性格都有关系。。。 企业文化是什么: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副经理从大厅经过,看见地上一张废纸,会毫不犹豫的弯腰拣到垃圾桶里,然后感染到所有的员工,他们会自觉地同样发自内心的去做。。
当今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五花八门,没有明确政治立场,没有很好表达能力缺乏道德体系,由其现在企业文化都是长篇大论文章不好理解带来发展弊病,所以中国企业教育应该将经济实力转换成政治影响力上发展。
凡事总是有利有弊的,主要看以什么态度对待
1、为文化而文化,不是自然发生、凝练、升华的;
2、舶来的形式和内容过多、过杂,缺乏中国传统的、特色的、富有时代感的精神内涵;
3、商品经济大背景下,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转型没有完成得很好,丢了旧的,新的还没得到;
4、说到底:企业家群体对“企业文化”定义不清、认知不深,社会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现阶段使得文化的沉淀迟缓、积聚不足;
5、当然,可喜的是,党和政府,越来越多的企业、企业家和广大人群开始重视、研究、践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了,相信未来的中国,更多的人会有文化,更多的企业会有文化,那才是有灵魂的人和企业(社会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