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也不过20多年的时间。虽说早在1964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政治系改称国际政治系,分工研究外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北京大学主要研究亚非拉国家,中国人民大学着重苏联东欧,而复旦则是做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研究。但是这些国际政治系长期以来将研究放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外交研究,在国际关系上也重点考察国际关系史。至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理论,主要是阐述马克思、列宁甚至毛泽东在国际事务上的学说和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的理论指导学科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整体气候的影响下,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开始被介绍入中国。2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可以说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统天下,中国学者主要的贡献是将形形色色的理论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当然,并不排除许多学者在进行中国的国际关系(包括外交)理论的探索。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大致被认为一回事,当然,专业的研究人员除外。简单地讲,国际关系指国家间关系,不仅包括政治关系,还包括经济关系、军事关系和文化关系等;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政治就是世界政治,包括国家间政治和国内政治,国际政治的狭义理解就是国家间政治,就是在各国“追求和平与权力的斗争”(还有利益);外交则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利益的途径,外交研究从属于国际关系,是在国际关系中具体国家的行为。
由于在国际关系,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国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狭义的国际政治画等号。
国际关系不仅在中国研究比较晚,在西方作为学科研究也是一战后才开始的事情。
目前,西方引领着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向。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占主导地位。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认识论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解释性理论,认为国际社会存在某种确定的规律性,国际事件和国际现象的发生有其一般趋势,由内在的规律所支配,不论这一规律是追求权力还是获得利益,抑或是维护和平。解释性理论以探讨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这一类。
二为建立在反思主义基础上的构成性理论,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思想、文化建构的功能。国际关系的构成性理论,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
从方法论上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传统(历史)主义、科学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批评理论)。
从不同范式来划分,可分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和全球(世界)主义。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分为两大流派: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多元主义也直自由制度主义,包括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论、全球社会治理等。而世界主义主要指世界体系理论。
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三足鼎立: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此理论界见仁见智。
一些基础的次理论,如均势论、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甚至文明冲突论等等,都可以归入以上的不同类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