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就是一种曲式,也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吧。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框架怎么看呢?靠的就是重复,变奏和对比这三个要素.只要抓住这三点,听音乐就不会茫无头绪了.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东,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 节奏什么的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 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 加装饰音等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听过《动物狂欢节》吧, 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 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 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 先后出现,此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就可以说说奏鸣曲式了.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自小巴赫以来,经海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型乐曲必不可少的结构.而且一般都用在第一乐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或“奏鸣曲-快板” 曲式.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讲讲吧。呈示部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就是一段音乐啦,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倒.这两个主题被叫做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或者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使用主调,往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总之希望一出手就镇住你。如果主调是大调,副部用属调;如果主调是小调,副部用平行调(大调)。副题则往往写得温婉如歌,令人爱怜(想起"对比"这个要素了吧).为了增 加音乐的复杂性,显得作曲家不是草包:)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 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 部的"结束",可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哦。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greenfir?:->)低沉阴霾 的音乐就是引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了,它被不断重 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温暖到人心里去的旋律: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了. 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而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 了呈示部的音乐. 展开部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出许多新的东东来,按某些人的行话叫它“发展”,按咱们中国老小说的叫法是“敷衍成文”.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了展开部.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 当然要经过一点变化落,不然岂不显得作曲家很没本事?如果主调是大调,再现部的两个主题都用主调;如果主调是小调,主部用主调,副部用同主调(大调)。有时再现部被写得很精简,引子,插部之类都被省掉了.在尾巴上常常加上一个尾 声.《悲怆》的再现部很完整,先是强烈地重现了主题的旋律,然后变奏 一次,再连主副题间的连接部分也再现了.接着重现了副题,可以注意 到它的音色已经同在呈示部时不同了,顺带把"结束部"也再现了.最 后加上了一个柔和的尾声.
至此,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式的例子就结束了.
复三部曲式
1、 概述
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
2、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比在独立小曲中有较大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对比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比程度也小于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比。
3、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
2、中部为展开部(R)
3、中部为连接部(T)
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
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
4、 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Trio)
Trio原意为三重奏。后演化为复三部曲式中部的代名词,但不一定包含三个声部。
复三部曲式中具有规范结构(二部、三部曲式等)的中间部分称为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是呈示性的部分,有完整的结构,通常是二部或三部曲式,有时也可以是乐段或复乐段。三声中部的特点是主题比较平静、稳重,结构较方整,没有不稳定的展开,常与第一部分形成调式、调性的对比。
5、 复三部曲式的插部
复三部曲式的插部不具有明朗清晰的曲式结构。而表现为自由松散的不稳定结构。插部是展开性的部分,特点是和声和调性不稳定,和声变化频繁;结构不稳定、不完整,主题材料常分裂为乐句、乐节或动机展开;主题材料有时比较复杂,有时比较统一。
以三声中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比多是动与静的对比。以插部为中段的复三部曲式中,两端与中部的对比多是静与动的对比。
6、 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中部为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变化的再现。
变化的再现部的几种类型:
1 紧缩的再现部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
3 变形的再现部
4 展开的再现部
5 综合性的再现部
7、 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
A + B + A(A’)
A + A1+ A(A’)
A + R + A(A’)
A + T + A(A’)
8、 复三部曲式各部分的结构模式(参见参考资料)
9、 复三部曲式中的对比
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往往存在着对比。对比的性质和手段非常多样。可以在主题、速度、力度、织体、调式、调性、音区和音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
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乐曲,往往是世态风俗性的作品,虽然对比的程度有时十分强烈,但对比的性质通常不是矛盾对立的。
10、 复三部曲式的应用范围
a、独立的声乐曲或乐曲,特别是舞曲、进行曲和各种特性曲。
b、 奏鸣曲套曲的中间乐章,第一乐章和末乐章少见。通常慢乐章多用包含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乐章多用包含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不准抄袭~~~)
复三部曲式是ABA,第一个A至少等于或大于单二部结构;B可以是完整的结构,如乐段或者单二单三,也可以是段落;再现的A可以完全再现,也可以只再现A的第一个乐段。
奏鸣曲式就比较复杂
大型的奏鸣曲式结构是:
呈示部——
引子:可以没有,多见为短小乐句或段落,也有乐段甚至单二单三的结构;
主部:至少为乐段结构,也可以是单二或单三,也可以是复二复三,或者回旋曲式等等;
连接部:可以没有,多见为短小乐句或段落;
副部:结构可以同主部,但多见为乐段,单二单三较少;
结束部:结构同连接部,但结束部最后一般会有终止,连接部一般没有;
展开部——
常见多是段落,动力性的织体。也会有乐段,或者段落、乐段混合而成。省略展开部的很少。
再现部——
基本同呈示部,但再现部里的副部是可以省略的。而通常所见的奏鸣曲、交响曲等等,最后会有个大型的结束部。
如果没什么经验,建议你还是别相信这些
电子商务竞争非常的激励的,而且做的是上游和下游对接的事,也就是要对接供货商,还要管理好客户,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建议你找个地方先工作一段时间,学一些经验,再考试是否自己做。
两个在表面上看起来虽然都是A
B
A的结构
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调的区别
复三部曲式的A
B
A中的两个是
一定是同一个调性
但是奏鸣曲式则不是
奏鸣曲的呈示部
展开部
结束部中的呈示部和结束布应该是主调和复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