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官方的说法
十月革命胜利时,俄国已饱受3年帝国主义战争之苦,整个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
为了保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坚决主张立即按德国条件签约;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则要求停止和谈,进行反对德国的“革命战争”;托洛茨基提出不战不和的方案。中央委员会最后终于通过了按德国条件签约的决议。
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代表团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俄军应完全复员;苏俄要向德国支付赔款等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303/5865.html
按民间的说法
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大喜若狂,决定立刻回国。但他在瑞士,要回国必须穿过德国领土 和德军占领的地区。德国当时正在两面作战,很希望把列宁放回去从后方搞垮俄国,让他 们把兵力从东线调到西线去(这一策略后来被日本人沿用。日本右派黑龙会帮助孙中山组 成同盟会,后来日人识破了张国焘身份却照样放行,都是试图颠覆削弱大清和民国、陷人 民于血海的毒招)于是便主动提供专列,让列宁和他的同志们穿过战线回国去。列宁生怕 被人民当成奸细,便想出了个自欺欺人的花样,把专列从外头封了起来,尽管如此,他还 是一路提心吊胆,几次跟同志们说,只怕火车一进俄境,他们就得让人家抓起来。
不料一路无事,火车进了彼得堡的芬兰站,车门从外面打开后,列宁惊喜地发现外面竟然 有一大群欢迎的人。他当即发表了演讲,提出了和平与面包的口号,主张立即无条件与德 国媾和。当时临时政府承担沙皇与协约国的协议,坚持对德作战,而且大片领土沦于德军 之手,单方面媾和不但要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而且违反了国际义务,将来要受到协约国的 制裁。列宁的演说完全是叛国言论,虽然引起了许多听众的义愤,但毫未受到政府的追究 ,因为临时政府是民主政府,保障每个人的言论自由。
列宁充份利用了这种俄国人民刚刚得到的自由,用德国人源源送来的金钱,一下子就办了 四十多种刊物报纸,拼命鼓吹和平与面包,主张立即停战与德国议和。这行为引起了协约 国的注意。法国反间机构便着手调查,发现有大量的德国马克转到布党手中。他们拿到了 过硬证据,便把它提供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于是下令通缉列宁这个德国间谍,吓得他化 装后逃到了刚刚取得独立的芬兰去(芬兰原属俄国),在边境地区过了一段提心吊胆的日 子。据当事人回忆,列宁给吓得要死,完全不是后来苏联油画上边烤火,边写《国家与革 命》的那副潇洒样。
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布党采用了两手,第一是请求德国人援助。德国人怕布党垮了,还 得两线作战,便慷慨给予大量的金钱。据协约国的调查,他们先后资助了布党两百多万马 克。布党还和德国人片面媾和,割让了几乎整个乌克兰(后来这部份领土在德国战败后又 给俄国人占领了)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布列斯特和约。如果不是德国战败,布党便是俄国历 史上最大的卖国贼。
http://bbs.tiexue.net/post2_1818478_1.html
《布列斯特条约》签订前夕,苏维埃俄国面临着十分险恶的国际国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进行,德国军队仍占领着俄国西北部大片土地,并企图继续向俄国境内推进。当列宁的主张还没有被多数领导人接受而未签订和约时,德军出动30个师,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线发动了全面的进攻,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并迅速向彼得格勒逼进,苏维埃政权处在十分危急的境地。而当时苏俄的国内状况又决定了它根本无法用革命战争来抗击德国的进攻,以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安全。
1. 从军事上看,当时苏维埃俄国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旧军队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苏维埃政府自己的军队——工农红军正在组建之中。
2. 俄国经济上濒于崩溃。帝国主义战争给俄国的国民经济带来极端混乱局面,约1400万青壮年劳动力脱离生产,被拉去当兵,使许多工厂关闭,大片土地荒芜。战争把国内财富消耗殆尽,引起物资奇缺,黑市盛行。资产阶级和地主在战争中大搞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大发横财, 广大工农群众困苦不堪,饥寒交迫。
3、广大群众渴望和平。广大群众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困苦不堪,他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从1914年下半年到1916年发生了2757次的工人罢工,“打倒战争”是工人游行中经常提出的口号;1916年,在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因征兵而发生了几百万人参加的民族起义,少数民族的革命战争和整个人民大众反对战争。
4、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苏维埃政权正在建设之中,国内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獗,他们采取各种形式向苏维埃政权进攻,苏维埃政府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一个和平喘息之机,以便壮大红军,聚集力量,巩固政权。
德国战败后,1918年11月13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形势比人强.不退出战争.就的让德国人打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