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具体含义和特点

2024-12-23 11:27: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9 世纪德国赫尔巴特首次提出这一术语,认为德行之形成主要取决于心灵获得何种观念,而观念的积累和发展要靠教学调节,并认为教学若不进行道德教育,则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道德教育若无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特点:

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

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影响:

在赫尔巴特提出这一理论之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将二者等同,具有机械论倾向。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最具影响力,是第一个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教育学体系,在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获得了成功。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化努力极大地鼓舞了后来者。

回答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注意贯彻教育性原则,也就是说,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一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许的,这是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容违背的原则,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课题实际上的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整个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也要考虑对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响。

回答3: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包括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够实现教育,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实现实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到了教育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说明了德育课礁阐述了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原则是德育的目的和德语的教育的目的,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二者等同存在着机械论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