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绝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少有例外。例外的有一种
是水。水在4度时密度最大,4度之下就是反常膨胀,是“热缩冷胀”了。而到冰,密度就
只有0.9。这意味着,冰将会浮在水面。
另外还有:
热缩冷胀的金属——锑
锑是一种银灰色的金属,它总共有四个“孩子”,人们见到次数最多是老大,名字叫“灰锑”。它还有三个小“弟弟”,依次是黄色的黄锑、黑色的黑锑和容易爆炸锑。
不过,这三个小弟弟的化学“性格”都不稳定。黄锑比较喜欢低温,温度一超过摄氏零下八十度,它就不能活下去,于是变成了黑锑。而黑锑只要一加热就会变成人们常见的灰锑。至于爆炸锑,更是不得了,只要你用一个硬东西碰一碰它,就会“火冒三丈”,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很快变成灰锑。
锑有一个反常的脾气——热缩冷胀。大家知道,一般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然而,液态的锑在冷却凝固时,体积反而更大了。
过去,人们利用锑的这个怪脾气,制成了铅字。在溶化了的铅字合金中加入一些液态的锑,然而把混合起来的熔液倒入铜模里冷却凝固,固态的铅字合金的体积就会增大一些,从而使每一个细小的笔划都十分清晰地凸现出来。不仅如此,加入锑后,还能使铅字合金更加坚硬、耐磨。
叫错了的名称
锑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约为百万分之一。所以在国外它常被人们称为稀有元素。
然而在我国却有大量的锑矿。锑应该说是我国的丰产元素。在湖南、两广和云贵等省,都有大量的锑矿,特别是湖南省新化县锡矿山的锑矿储量最大。
真是奇怪,分明产的是锑矿,为什么却叫做锡矿山呢?
原来,这儿的锑矿是辉锑矿,有着锡一般的金属光泽,它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锑。其中含有五分之一的锑,早在明朝时,当地的居民就发现山上有锑矿,不过,由于当时锑还没有被人们发现,而且这种矿石看上去又很像银,所以人们就把它误以为是锡矿,因此把整个山叫作“锡矿山”,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其实,无论锡也好,锑也好,它们都是工业生产上的“生力军”,都能为人们服务,名字换不换是无所谓的。
应该这样讲 所有的物质都会热胀冷缩好吧
水在4℃以上跟一般的物体一样,遵循热胀冷缩规律。但是在0~4℃之间,水出现反常膨胀现象,即是"热缩冷胀"的。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还有遵循热缩冷胀的物体:
1、金属锑:液态的锑在冷却凝固时,体积更大。
2、一种称锆钨酸盐的陶瓷物质,遇热便会收缩;锆钨酸盐是由锆、钨、氧组成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