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要把莫高窟设在那种地方?

请各位帮帮忙,我要急用,嘻嘻!
2024-12-01 08:32: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为什么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呢?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神秘的宗教传奇之外,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科学地选择地理环境位置。

石窟的修建是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既是巨大的建筑工程,又是伟大的艺术创作。莫高窟是建筑、绘画、雕塑密切联系,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完美的建筑整体。它的选址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它与宗教、地形、石质以及朝向、交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石窟寺是印度佛教的产物,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与一般寺院没有多大区别。根据佛教的教义,寺院需要一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净的环境,尽量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以便于学经和修行。所以山林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与石窟的选址对象。“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半在山林中。“天下名山僧占多”,很多的名山都建有寺院。与寺院相比,石窟则有特殊的要求,即起码要有可供开凿的崖壁。因此,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山地,依山开凿。为了取得天然峭壁与优美的景色,石窟选址往往都注意能依山面水。石窟寺往往借助壮观的自然景色,选址在山势险峻、流水不绝、景色奇丽的地方。敦煌千佛洞的选址,也是这样。

早在唐代,一个地方统治者在其碑文中就盛赞莫高窟:“西连九陇坂,鸣沙飞井擅其名;东接三危峰,滋露翔云滕其美;左右形胜,前后显敞,川原丽,物色新。”“珍木嘉卉生其谷,绚花叶而千光。”从现状看,千佛洞开凿在远离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断崖上,这里大泉河自南向北流去,大泉河两侧都为连绵起伏的沙丘,东面名三危山,西面名鸣沙山。莫高窟选择在河西由河水冲刷形成的鸣沙山的峭壁上。这里不仅与世俗生活隔离较远,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派清幽的大自然风光。距莫高窟15公里的南山谷中有个名叫大泉的地方。这里的泉水汇合起来向北流经莫高窟,唐代称为“宕泉”,后来也叫大泉河。大泉河平时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每遇涨水季节,这条小溪就会变成宽阔的河流,浇灌着莫高窟的土地,使宕泉两岸红柳丛生、草木青绿。古代劳动人民选中了这些可以生栖的地方,经过辛勤劳动,开荒植树,种植粮食果蔬,创造了生活的物质基础,年复一年地开凿石窟。随着修洞窟主的增多和洞窟的不断修建,到唐代时,莫高窟就建成了古人所记载的“斯构矗立,雕檐化出,巍峨不让龙宫”;更有那“前流长河,波映重阁。风鸣树道……更澄清净之趣。”

地质对石窟开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戈壁滩的敦煌为砾岩,石窟的开凿不能脱离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它只能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针对当时的岩石特点,进行不同的加工与处理。在同一崖壁上,石质也多有优劣之分。因为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岩石的石层和夹层。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并夹有砂岩,岩性变化很大,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泥质胶结,下部为钙质胶结。这种由砾石、砂土等自然胶结而成的砾岩层,多呈厚层块状。由于它不具有整体岩石的硬度,而是以松散的陆相砾岩沉积在河流西岸,因此,经开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由于卵石与砾岩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一致,给表面处理加工带来了困难。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与造像都借助于泥作,把石窟的开凿与泥塑、彩绘结合起来。

在石窟选址中,朝向也普遍受到重视。根据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好为南向和东向。西向和北向经常受风雨的侵袭,冬季又易积雪,容易风化。莫高窟选择在大泉河西鸣沙山东麓的峭壁断崖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这里正如莫高窟存唐代《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所说:“凿为灵龛,上下云矗;构以飞阁,南北霞连。右豁平陆,目极远山”,“西连九陇,东接三危,川恒绮错,物产瑰奇。花开德水,鸟弄禅枝。”真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好地方。

石窟不仅选址于自然山水之间,而且也往往在重要的交通线上。自汉武帝通西域畅开“丝绸之路”之后,敦煌成了一个繁华的城镇,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站。伟大而光明的敦煌,是当年“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作为中西交流的枢纽,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实。印度佛教及其石窟寺在汉晋时期沿着丝路,由新疆传到咽喉要道敦煌,在当时社会潮流的推动下选择莫高窟兴建佛窟,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

回答2: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当时(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僔柱杖西游至鸣沙山,在夕阳西下时,突然看到鸣沙山东麓上有千佛闪耀,显现西方圣境,乐囫立即顶礼膜拜,心有所悟,并发愿要再此开窟塑佛,重现当时的圣境,至此,乐囫和尚四方化缘,修建莫高窟,持续了多个朝代,然后就有了现在的莫高窟
1、起源: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因为第一个人在这里弄了个洞,所以后来不断有人在这里继续开凿、绘制壁画、塑造佛像。

2、统治阶层推崇、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3、优越的地利优势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以上个人意见

回答3:

1、起源: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因为第一个人在这里弄了个洞,所以后来不断有人在这里继续开凿、绘制壁画、塑造佛像。

2、统治阶层推崇、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3、优越的地利优势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以上个人意见

回答4:

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当时(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僔柱杖西游至鸣沙山,在夕阳西下时,突然看到鸣沙山东麓上有千佛闪耀,显现西方圣境,乐囫立即顶礼膜拜,心有所悟,并发愿要再此开窟塑佛,重现当时的圣境,至此,乐囫和尚四方化缘,修建莫高窟,持续了多个朝代,然后就有了现在的莫高窟 1、起源: 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因为第一个人在这里弄了个洞,所以后来不断有人在这里继续开凿、绘制壁画、塑造佛像。2、统治阶层推崇'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3,优越的地利优势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你看是这个吗?是可就大了发和

回答5:

因为当时(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僔拄杖西游至鸣沙山,在夕阳西下时,突然看到鸣沙山东麓上有千佛闪耀,显现西方圣境,乐囫立即顶礼膜拜,心有所悟,并发愿要再此开窟塑佛,重现当时的圣境,至此,乐囫和尚四方化缘,修建莫高窟,持续了多个朝代,然后就有了现在的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