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为何到老还在考科举?

2025-02-23 13:06:3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那么科举是不是也和我们现在一样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这样一个阶段呢?我们来看下科举是怎样的一个分级:

10.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9.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我们常说的金榜题名就是中进士。

8.状元是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不得不想到《女驸马》。。。

7.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6.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如唐寅就是唐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5.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4.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2.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范进中举,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其丈人马上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自己却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1.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升官发财的机会,这也难怪有些人到老都还在参加科举。其中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