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捞菌核。
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60%~70%的菌核能发芽。落在田里的菌核数量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落在田里的菌核都比水轻,在长时间内能随水漂浮,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簸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发生。因此,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3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在水分管理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秧苗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3)毒土预防。
采用甲基砷酸锌毒土预防,能抑制纹枯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甲基砷酸锌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据对比调查,用甲基砷酸锌撒毒土的秧苗田病穴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穴率在50%以上。但使用甲基砷酸锌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甲基砷酸锌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4)药剂防治。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因此,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穴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0.2千克对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晚稻生育期短,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因此,宜用药2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1次,隔7天后再用药1次。鉴于纹枯病都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发病重于单季晚稻和后季稻,轻者影响谷粒灌浆,重者引起植株枯萎倒伏、不能抽穗或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第二年漂浮在水面的菌核附着于稻株上,在温度适时生出菌丝,侵入叶鞘,引起发病,然后病部菌丝向稻株上部或邻近稻株蔓延。从水稻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加快发展,到孕穗期前后盛发,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矮杆多穗型的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
防治措施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的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各地应因地制宜选用较抗耐病品种。
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首选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100mL,对水30~45kg喷雾或对水400L泼浇。在孕穗始期和末期用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3000倍液各防治一次,不仅治病效果好,还可以起到明显增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