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说起,古代的先生不单指男性,其还包括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在我国用先生称呼女士专属于清末至开国那段时间,由于“新文化”和“女权”思想的流行,开始追求西化和男女平等,于是不论男女都可称先生,当然一般是对于较有知识或身分的人,而现在已经不会再叫女士为先生,而对一些人的称呼,譬如杨绛先生,还是沿用下来了。
这是中国近现代才有的对某些在一个领域(主要是文学、政治等特殊领域)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力的女性的称谓。如宋庆龄先生(国母)、何香凝先生(廖仲恺先生之妻)、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等。
扩展资料:
“先生”的历史与演变
“先生”一词其实并不是现代汉语词汇。相反,它出自古语,有“出生比自己早,年纪比自己大”的意思。
早在《论语为政》中就有“有酒食,先生馔”的句子。当然在这里,“先生”是“父兄”的意思。《孟子》中有“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一句,这里的“先生”则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有云:“先生坐,何至于此。”同样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汉代,则更多在“先生”加一“老”字,称“老先生”。
至于“先生”为何会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代称,则是因为“先生”在古语中多有“老师”的意思,而古时老师又大多是男性,这才慢慢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但事实上,“先生”一词,最开始并不是“成年男子”的专属用词。
先生的具体用法:
1、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古时对有学问的男女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杨绛女士”会被尊称为“杨绛先生”。
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
4、旧时,管帐、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也会被称为“先生”。
5、凡德高望重者,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叶曼、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6、现在对所有男性都可以称为“先生”。这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用法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先生
1、这是近代和当代女先生均为对德高望重的妇女,有突出贡献的妇女的尊称。也就是说,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
2、女先生是指人们对女士的一种称呼,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旧时可称女说书艺人为女先生,称女算命师为女先生。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 等。
扩展资料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
《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在古代,这个词主要是称呼老师的,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当然,以前的老师也就是“先生”大部分为男性,渐渐的就变成了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
明朝时期,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董先生(董其昌)曰:‘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按明代的董其昌和本文的作者黄道周的先师主考官袁可立是同年,这里的“先生”仍有传统称呼的意义。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这里的“先生”也是指董其昌和袁可立的恩师礼部尚书陆树声。
清朝初期,称相国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后,官场中已少用“老先生”这个称呼了。
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又盛行起来。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先生”。
80年代后“先生”的用法更为广泛。妇女也将自己以及别人的丈夫称为“先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女先生、百度百科-先生
“先生”一词早期的意思是指父兄、长辈。在战国时期,“先生”的含义扩大,人们把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尊称为先生。这样的使用从战国时代沿用至今。
到了近代,一些进步女士走出闺房,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学习科学、学习知识,她们的学问、智慧,对社会的贡献,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因此,人们也把受过良好教育、德高望重的女性称为“先生”。
这种称呼如今已是文化界的雅称,也是基于千年以来对有学问之人尊称先生的传统,并不局限于男女性别。一定意义上,随着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知识女性层出不穷,以“先生”称呼受过良好教育、德高望重的女性,是男女平权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因此用“先生”来称呼她们,其目的是提升这位女性的社会地位,将她们的地位提升至与古代男性一样的高度,使她们具有“男尊”。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的女性被称为“先生”的主因。
女先生是指人们对女士的一种称呼,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旧时可称女说书艺人为女先生,称女算命师为女先生。近代和当代女先生均为对德高望重的妇女,有突出贡献的妇女的尊称。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杨绛先生 等。
有些女作家或女名人被称为先生,是取其最初的衍生意义,即“文人学者”、“长者”、“尊者”之意,如李清照先生、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冰心先生、张爱玲先生、许广平先生,等等。
一般来说 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 但也有特例 比如像宋庆龄先生 和冰心先生这样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 对这些被尊敬的女性,约定成俗 一般不称女士而称先生 这也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处之一
综合《辞海》和《辞源》的解释,“先生”的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另一种是对别人的敬称,首先是对老师的敬称,其次还有对父兄、医生、道士等等。清朝人梁章钜所著《称谓录》里对先生一词也解释为对学士而年长者的尊称,而“老师”的含义却在不断弱化。
在我国,上一辈的女性中,有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德高望重的,到老年可被尊称为“先生”。这个称谓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很高的成就和荣誉。在我国不单有宋庆龄先生,还有冰心先生、杨绛先生等大家公认的值得尊敬的成功女性。
1949年上海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在北京特派邓颖超同志赴沪看望宋庆龄同志并欢迎她北上,于1949年6月19日所写的一封信,抬头的称谓就是“庆龄先生”。(《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26页)。
“先生”这一词一般是指男性,这是众所皆知的,但有时却也称女性为“先生”,如“庆龄先生”、“冰心先生”。这种叫法始于中国近代。
清朝晚期,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女性的解放也开始起步,走向社会的女性越来越多,出现了诸如秋瑾这样的女中豪杰。后来女大学生、女学者、女教师纷纷涌现。很自然地,“先生”这种原本专门用于男性的词也用到女性身上;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称女性为“先生”时,所面对的对象不是一般女性,即不像称普通男性为“先生”那样,而是多称呼那些教师、女学者或德高望重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查任何词典,都不见把“先生”当女人解的。你既然称一个女士为“先生”,那即是将她当男人看了。而既为男性,你文中指代之时,为什么不把“她”写成“他”呢?从“五四”时起,第三人称代词男女之写法便有了“他”和“她”的区别,所以你文中的“先生”和“她”,显然是一个说不过去的矛盾。莫非说到伟大女人名字时要加上“先生”以示尊敬,而指代同一个人之时,就可以不尊敬了吗?还有,她要不要改户口本里的性别栏?
“先生”是称呼男人的,而把女人叫成“先生”即为尊敬,这是不是说,只有男人才当得起被尊敬,女士则不配呢?难道德高望重、成就显赫者,天定就是男人,女人一旦如此,则必须变成“先生”才合乎“章程”?杨绛是一个杰出学者、作家、翻译家,如果按照她的性别原貌把她说成“女士”,就贬低她了吗?著名作家丁玲只因著述丰硕、性格独立和豪爽,就要被评论家说成“不像女人”吗?怎么不把一位建立了不朽业绩的男人叫成“女士”呢?原来,“女人的名字是弱者”,说到底,这还是男尊女卑思想作祟啊。
有了成就的女人是“先生”,一般芸芸众女则仍为“女士”。而先生明明指的是男士,于是普天下的男士便高于普天下之女士——这就是把“一些”女士称为“先生”,而把其余女性仍称为女士的人的逻辑,这也是从他们如此称呼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称一些女人为“先生”看似是对某些女人的“尊敬”,实则是对女人整体的一种贬损,包括了贬损被称为“先生”的那些女人。
“男女平等”这口号,咱们似乎已经叫旧了,可是有几个人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呢?非知识分子的事另说,君不见,把某些女士叫成“先生”这可笑之举,正是从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那儿发端的。类似的话还有“妇人之见”、“瞧你跟女人似的”……著名的痞子作家王朔更绝,他以直呼男人为“丫”(即“丫头养的”之简称),戏谑地表达了男人对女人(尤其是低层女性)的歧视和蔑视。甚至女人本身也自轻自贱,而甘愿“不如男人”,因此便有了“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荒谬理论。对此,人们已经习焉不察,觉得没什么不妥。“嫁得好”,即是说女人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人格,而只能仰仗于男人。难怪,在前些年印尼社会骚乱华侨遭袭之时,咱们的新闻报道有“暴徒掠人财产、奸人妻女”一说呢——那些女人原来不是她们自己,而只是与财产等同的男人的私有物,仿佛被奸受害者也不是女人自己,而只是她们的丈夫和父亲。这样的语境,正说明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男女不平等。
其实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男人有渺小伟大之别,女人也如此。不管男人还是女人,都各有各的渺小或伟大,他们(她们)都是渺小或伟大的独立的“人”。只有不把渺小男人看成女人,不把伟大女人看成男人,才算真正的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