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对曹霸的怀奇才而不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写道自己回到家里后,父老们来慰问,说起世道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所以,诗的颈联用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时感受到的“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淡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无限沉痛。此诗人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他滞留夔州期间,还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
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人称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诗的第一段,诗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窃比稷与契”,感叹岁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但纵使命运对自己这样不公,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不是没想过要远离尘俗,过“萧洒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无法改变自己的初衷啊!仅仅这第一段,就回旋往复,百转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种仁者的情怀
。
三、杜甫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关吏》中的对话: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一段对话,双方神情毕现。诗中的“我”,对潼关的安危极其关心,“修关还备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关吏的答话表现出他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兴致勃勃地邀“我”四处查看,边看边指点关隘的险要,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关吏的这八句话,浦起龙评为“神情声口俱活”(《读杜心解》)。而“我”的嘱咐,则表现了诗人思虑的精深。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见赠》诗云:“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评价了杜甫诗运用口语、俗语、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他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到恰当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见访》中:“墙头过浊醪”的“过”字,写出了杜甫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因贫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泼起来,还善于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变化,如“自”字的用法;“归来始自怜”、“
孤云无自心”、“暗飞萤自照”、“立国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杜甫重视炼字,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达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说杜诗“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说:“上薄风雅
,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
,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杜诗镜铨》附录三)
杜甫转益多师、集众人之所长而成一家之独特风格,风格既统一
,又表现出丰富性。杜甫诗的总体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雕赋表>
》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郁顿挫”虽然指的是他的辞赋,但用来指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非常准确的。杜甫忧生念乱,仁民爱物,既有济世之志,又遭贫病流离之苦。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杜甫在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之外,还具有萧散自然的特色。这一类风格一般表现在写景、抒情诗中,是生活较为安定时期的作品,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宁幽静,表现了潇洒散淡、闲适愉悦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写出了自在闲适,无心疏懒的心境和神态。
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对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吧!
不知能不能为你帮些忙
再见!
楼上 的写得太多了。
我只知道 杜甫被人称为诗圣。圣在仙后。也就是说在史上第一之后。第二。
他的诗是写人间百姓疾苦的。不同李白是安逸享乐风格的。这一点比李白进步。
有很多是政治上不得意下的情绪写出来的。可以用作史学家参照当时的历史。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等。当时我们老师讲的。只记得这么多了。
誉为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达到盛唐文学顶峰,和李白一起对中华民族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到现在也无人超越。
1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2 杜甫,史称“诗圣”,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位大家,他为我国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创造性的贡献。杜甫是近体诗创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他的律诗,代表了我国近体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不仅数量上“多不胜收”,而且“命意创格,与诸家不同”。在结构上,更是“起结转承曲折变化,穷极笔势,迥不由人”。
杜甫律诗中有着大量精品,往往将广阔的社会现象和深邃的思想感情,浓缩和凝炼在较为短小的篇幅里,有时,甚至高度概括于一两句之中。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考察杜甫律诗的创作实践,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十分注重“结”的技巧,其尾联不仅形式变化多样,而且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审美追求。本文只就其律诗尾联在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试作粗浅的探析,试图管窥一斑,以小见大,从而展示其诗作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一、富于形象,含蕴深远
杜甫律诗尾联往往富于形象性,常常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如《缚鸡行》一诗反映了诗人在处理一件生活小事中的矛盾心情。杜甫晚年受佛家“慈善”思想的影响,见鸡食虫蚁也动了恻隐之心,叫人将鸡绑去卖。见鸡挣扎喧叫而联想到卖去遭烹,于是又动了怜悯之心,叫人解其绑。但这样一来,鸡又要食虫蚁了。有得必有失,作者深感无奈,尾联忽然把鸡虫得失抛开,不去议论,只写自己倚在山阁注视寒江而陷入沉思。这一形象描写,生动具体地刻画出诗人当时的神情,且含义十分丰富,可给读者以充分想象的余地。读者可以从眼前平凡的生活小事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可能领悟到世间万物互相制约,无始无终的复杂关系,可能联想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生动而形象,常能使人浮想连篇,增强作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二、发挥想象,开拓意境
杜甫律诗尾联还常常发挥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创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开拓诗的意境。如《闻官兵收河南北》,此诗节奏明快,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人自“天宝之乱”以来,备尝艰辛,流落蜀川,时时忧国怀乡,忽闻乱事平定,不禁大喜若狂,激动欢欣之情奔涌喷薄而出,不可遏止,因为喜集一身,神驰万里,归心似箭,便有了尾联的神来之笔,诗人仿佛乘长风,插双翼,直飞洛阳故居。尾联的字里行间,明显地跳荡着一种浓郁的“喜”的旋律,鲜明的“快”的节奏,不仅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在狂喜之时的心情一气贯注、奔泻直下后,进一步把这种情感推向高潮。它是诗人沉郁心理的一种释放。这里,并无实景的描绘,诗人凭借心中的激情,通过发挥想象,为全诗开拓了深远的意境。
三、情景交融,寄意遥深
采用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来寄寓深远的思想意义和丰富的情感,也是杜甫律诗尾联的一大特色。如《望岳》,该诗前六句紧扣“望岳”二字,写远望泰山,山势如何雄伟连绵,神奇高峻。而尾联则通过设想自己登上峰顶,居高临下俯视八方所见的壮阔景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奇特感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深刻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居人后,意欲出类拔萃,压倒一切的理想与志向,情景交融,寄意遥深,因而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紧扣题意,深化题旨
杜甫律诗尾联还常用紧扣题意的方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如《野望》。此诗通过描写诗人骑马到成都郊外“野望”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直接描写“野望”所见之景。“三城戎”暗示出边事甚紧,寓言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交困之境。“万里桥”而想到自己孑然一身,飘零在万里之外,因而顿生离情别绪;颈联叙写自身之苦况,表达自己忠君爱国之情;尾联则扣题结篇。“跨马出郊”点出“野”字,“极目”二字点出“望”、“不堪人事日萧条”为全诗情语之总括,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因而深化了诗的主旨。
以上对杜甫律诗尾联在内容方面的艺术特色作了初步的探析。这种探析是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的,但管中窥豹,亦可略见一斑,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杜甫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对律诗尾联艺术高度重视的态度与大胆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使他的律诗创作达到了“无美不备,无奇不臻,横绝古今”,为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鉴赏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7)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3 第一个艺术成就: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白雨斋词话》卷一)
作为一个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诗人,杜诗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等无不兼备。王安石曾说:“(李)白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至,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至于(杜)甫,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盖公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这段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像其中所说的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都在杜甫的诗中有所表现。
杜诗风格之所以如此多样,一是因为其诗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他除了忧国忧民的反应战争、军旅、政治、社会生活的篇章外,其他题材如描写行旅奔波、田园风光、天伦之乐、异乡风俗,以及赠别怀人、咏物题画、评诗论文之作,都各具特色。二是诗人一生辗转大半个中国、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上一讲所学的三首《望岳》诗就很典型的反映了杜甫自少至老心境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诗歌风格。秦观即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淮海集·韩愈论》)在不同的写作情景下,创作环境中,诗人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诗人的情感。
但杜诗又不是多种风格作品的大杂烩、大拼盘,而是风格多样性与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相统一在一起的。俗话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用我的导师陈贻焮先生的话说“到底不是陶渊明”,亦和王维异趣。因为他并非真正的旷达之人,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
第二个艺术成就: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
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同时也以大量的抒情诗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深沉执著、百折不回的积极入世的老儒形象,这就是杜甫自己,但他不是迂阔的腐儒,而是具有多面的性格。以其长安时期的作品为例,他说“凭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庐”(《今夕行》),诗人赤膊光脚,绕床大呼大叫,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疯狂的赌徒的形象;“儒术于我有何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这是杜甫酒后狂言的形象;“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这是贫病交加、几成饿殍的杜甫形象;“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这是杜甫登高临远忧国忧民的形象。通读杜甫全部诗作后,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有性格、有感情、血肉丰满的杜甫形象。
杜甫诗歌擅长于叙事,常常通过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客观叙述,展示诗人的感情取向,因而这样作品的艺术效果效果往往使人感到“峻夺人魄”,力透纸背。如《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他回到羌村之后,在兵荒马乱之中,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很惊讶,原来你还活着,在惊讶之余禁不住再抹去眼中的泪水、“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深夜和妻子秉烛而坐的那些情事,在梦中一样不敢相信,竟然还能够活着见面、“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左邻右舍爬在他们家的院墙边,看着杜甫回家后和亲人的相聚,不由唏嘘感叹,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在战争年代家人团聚的独特的景象。《北征》中的“平生所骄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而啼,垢腻脚不袜”对自己特别可爱的孩子的那种描写很生动,又写它的女孩子“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等等,都是以细节描写见长的传神之笔。
除了写人,杜甫在写景诗中也善于摹写,体物工细。如,叶梦得云“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至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 ”(《石林诗话》卷下)再如,“同一咏月也,‘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初间上半夜之月也,(这是一个月月初的时候上半夜的月亮。)‘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望夕之月也,(这是月亮快圆的时候的傍晚的月亮。)‘旧挹金波爽’,十六夜之月也。‘秋月仍圆夜’,十七夜之月也。‘虾蟆动半轮’,望后之月也。‘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之将晦时下半夜之月也。同样咏蝶也,‘戏蝶过间幔,风蝶勤依浆’,这是孤蝶,(一只蝴蝶。)‘穿花蝶蝶深深见’,双蝶也。‘野畦连蛱蝶’,群飞之蝶也。”(吴齐贤《论杜》)这都反映了诗人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和细节描写。
第三个艺术成就:兴象浑融的诗歌意境,议论风生的感慨胸臆
杜甫的抒情诗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兴象浑融。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后游》) 。另一种是只见景,不见情,如“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登慈恩寺塔》 ),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再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最为典型的是上一讲学过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首句如狂飙来自天外,使全诗为悲哀激荡的气氛所笼罩,“渚清”一句语势平缓,仿佛闲笔,实际上借写望中所见而逼出第三四句。“无边”一句,给人以万景纷驰、百感交集之感。可是紧接着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不仅展现出开阔辽远,无比壮观的境界,而且突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激情。
杜甫和其他盛唐诗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在诗歌中好发议论。杜诗议论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它往往通过议论来抒情,亦即沈德潜所说“带情韵以行”(《说诗晬语》卷下)。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评论诸葛亮的史论警句。《醉时歌》中的“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对统治者糟踏人才的悲愤喷薄而出。在政治抒情诗中,杜甫更是议论风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有感五首》其四)、“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之类。再如《壮游》:“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尖锐批评了统治者的荒唐奢侈,将国家盛衰的经验总结与自己的生平遭际结合在一起。而《北征》、《秋兴八首》、《登楼》等诗则将抒情、叙事、议论和写景融为一体,创造出更为沉痛蕴藉、风力奇拔的艺术境界。
第四个艺术成就:严谨整栗的诗律之美,曲折拗救的兀傲之气。
杜诗众体俱佳,都有创新发展,五七言律成就尤高。现存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五言律有六百三十余首,五排一百二十余首,七律一百五十一首。杜甫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首先,就思想内容而言,杜甫律诗可以纯熟自如地表达各种题材内容,尤其是用律诗来反映时事,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功能。盛唐及其以前的初唐,七律一般都在“奉和”、“应制”等场合使用,杜甫却用来感叹时事;其次,杜甫还常用组诗的形式写律诗,来表达更丰富的思想与内容。如五律中有《秦州杂诗》二十首,七律中有《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尤其是《秋兴八首》,堪称杜甫七律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杜甫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突破近体格律的束缚,在声律句法上加以变化。他创造了五七言拗律,用失粘失对的拗句拗律表现艰难苦恨、牢骚悲愤等执拗不平之情。如《晓发公安》:“邻鸡夜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上句“哭”、“昨”都是仄声,下句“色”、“态”、“几”亦均为仄声,仄多平少,完全不合近体格律,但这样的写法和声律和作者苦涩酸楚的心境甚为吻合。其杜甫诗集中“吴体”多为拗体,杜甫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写。王嗣奭《杜臆》云:“愁起于心,真有一段郁戾不平之气,而因以拗语发之,公之拗体大都如此。”杜甫到晚年牢骚苦闷,郁戾不平,唯有用拗体表达出来,才能表现得更好。另外,他还尝试运古入律,在律诗中用散文句式,打破古近体的界限,具有奇崛兀傲的音律感和气骨美。如《白帝城最高楼》:“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枹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此诗各家都认为是拗体,称为歌行变格。“独立缥缈之飞楼” 是上二下五句法,“杖藜叹世者谁子”是上五下二句法,都与一般律诗中上四下三者不同。只有这样突兀生挺的句法,配以城尖径仄的描写,合以泣血的心情,才更显得生挺奇横,这是杜诗之不可及处。
杜甫晚年特别是夔州时期,是创作律诗数量最多的时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他曾说:“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诗律细”不仅是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杜甫能够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杜诗的“浑漫与”,与律诗初起时出现的不合律现象更是不同,它是诗律成熟之后的大胆突破和锐意新变。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律细见杜诗工处,破律更见杜诗奇处。这种拗体比正格更难做,想得出奇,形容得出奇,当然造句也变得出奇了。王士禛《居易录》所谓‘苍莽历落中自成音节’者即指此。总之杜诗无所不学,所以能成其大。”(《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问题兼论杜律的拗体》)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白居易曾经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白居易说得对,人民的确是要好诗的,杜甫也确实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留下了许多好诗。他的诗是我国最可宝贵的文学遗产。
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了自《诗经》、汉魏乐府以来诗歌注重反映现实的创作传统,并使之更为高超更为成熟。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创作旧习,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 “即事名篇” 。对这类作品,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作了很高的评价,而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更叙述了他们所受的启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予少时与友人白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遂不再拟赋古题。”这是说,在他们眼中,近代诗人中,只有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才是纪实名篇,年轻时他们就不再写乐府古题了,而是自创名篇。中唐诗坛的新乐府创作风气,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而出的。
杜甫诗歌中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深受杜甫影响,从杜诗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由于有好的优秀的人格所造成的,所谓“工夫在诗外”,这就纠正了他早年学诗“但欲工藻绘”(《示子谵》)的偏差,陆游后代创作出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酷爱杜诗,在燕京坐牢三年间,更是专读杜诗,并集杜诗为五言绝句二百首。
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泽被后人甚为深广。
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白话和口语,大大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使唐诗创作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元稹《酬孝甫见赠》诗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是说杜甫能够自作新词,吸收口语和白话来写作,形成了新的境界。后来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都是受杜甫影响。另外,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锤炼字句、“字字不闲” 的创作精神,对后来宋代“江西诗派” 强调 “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有直接的启迪。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的确,我们不能不为我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的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