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反省的例子

2024-12-12 09:48: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bai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二、唐太宗——“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人为镜,可照得失。”

译:把铜当作镜子,可以检查自己的衣冠是否整齐;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朝代是怎样更替的;把别人的话当作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魏征想通过这几句话来劝诫唐太宗广听忠臣建议,把国家治理的更加繁荣昌盛,因为皇帝一个人治理一个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多听听臣下的看法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刚愎自用,很容易导致一个国家的灭亡,而李世民也确实做到了听臣下规劝这一点,开创了大唐盛世。

 

三、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四、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

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五、楚庄王——励精图治:

春秋战国,楚庄王继位后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后有一个大臣进谏,希望楚庄王能成为明君,并把庄王比作山上的一直奇鸟,鸟虽大,但终日听不到它叫。楚庄王听后,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楚庄王勤于朝政,终成五霸之。

回答2:

古人反省的例子

一、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放牛牧羊。做这些奴仆才做的事情,越王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任然装出忠心的样子。每当吴王出门时,他就走在前面牵马,最终赢得了吴王的信任。

二、楚庄王

春秋战国,楚庄王继位后整日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后有一个大臣进谏,希望楚庄王能成为明君,并把庄王比作山上的一直奇鸟,鸟虽大,但终日听不到它叫。楚庄王听后,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楚庄王勤于朝政,终成五霸之一。

三、拿破仑

拿破仑小时候不学习,因身材强壮,经常以武力逼他哥哥替他写作业,后来他哥终于忍受不了拿破仑,说你只不过是比我强壮一点而已。这句话极大的刺激了拿破仑,从此非常努力的学习,后来考入法国最棒的军事院校,29岁时就成为炮兵准将,日后更是驰骋欧洲,所向披靡。

四、孔子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
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

五、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才,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

回答3:

战国时期的邹忌,不因妻妾的赞美而沾沾自喜,而是多次反省自己,最终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越王勾践不因亡国之痛而一败涂地,而是多次进行自我反省,卧薪尝胆,最终成为一代君主

回答4: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要不是我自己为自己建立纪念碑,这纪念碑,它从何而来? ——歌德

回答5:

  故事:【明·张岱《课儿读》典故】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格言采自古诗汉乐府《长歌行》,原诗是这样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以看得出来,最后这两句乃是全诗的结语,是诗人作诗咏叹的主旨所在.诗中借园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败的形象,来比喻人生少壮时的美好和老大时的凄惨;以及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留住,都只是为了最后这两句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