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想问“为什么没有孔子牌位”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味书屋”的由来 吧。
“我先祖定居绍兴后,至我高曾祖父寿峰岚时,在绍兴偏门外镜湖边开了个“寿同升”酒店,以酿酒为业。后因地方贪官及地霸的敲诈勒索,最终使酒坊的经营难以为继,只好关门歇业。于是峰岚公便萌发了设立私塾兴办学堂的想法,一为生计,二使子孙不再行工经商。由于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峰岚公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不过峰岚公授意儿子寿韵桥(即云巢公),把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一块“三余书屋”匾上的“余”字改为“味”字时,就阐明了此“三味”之义:“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将这三句话作为私塾的教学方针,并要以此为世代相传的祖训家规。要子孙认真遵守,更不许子孙去当清朝的官。要甘当老百姓,凭自己劳动做人,要甘于过清苦的生活。应该说,儿孙们很好地遵守了峰岚公的这一宗旨,寿氏此后数代沿袭的书香门第中,像我祖父镜吾公和我父亲寿涧邻这两位长辈,都只考取了县上的秀才,取得当私塾老师的资格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终身执教于“寿家门台”内。我的伯父寿孝天也只考取到举人为止,不再图谋其它功名,虽然据其渊博的学识,谋取职位走当官的道路,是轻而易举之事。 ”
由此可见,三味书屋的创始人是想办一所与众不同的私塾,在三味书屋里只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不准教授试帖诗、八股文一类考取科举功名所需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这一良苦用心当时必然不能外道(更不可能见诸文字记载),所以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鲁迅先生就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道“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因为虽然没有孔子牌位,但是孔子仍是读书人景仰的伟人,仍是要拜的。
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可能是新文化运动打击孔子
所以,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