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加冠
30岁:而立
40岁:不惑
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90岁:鲐背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参考资料:年龄称谓-百度百科
古代年龄的代称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 中寿 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十三十四岁是指豆蔻年华,女子年满15岁是指及笄,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是指弱冠,30岁是指而立,40岁是指不惑,60岁是指花甲,70岁是指古稀,100岁是指期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