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看了百科才知道,原来《我是特种兵》的原著是《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然后就看了第七集,看了剩下的剧情介绍,说一点儿个人感受。《最》是在上大学时看的,那时血性,铁血文学正合脾胃,就一口气把《冰是睡着的水》和《狼牙》都看了,总觉《狼牙》升华的最成功,而《子弹》很真实、很真切。
今天看着屏幕上的狗头高中队就觉得这哥们太帅了,一身正气。而我觉得小说中的高中队应该是那种长的毫不起眼,不苟言辞的人,平时、训练时都是一副平板表情,但说话、行事绝对狠戾,像《士兵突击》里的齐桓,可是齐桓又有些张扬了。后来看了演员表,侯勇演大黑脸(何大队),这就更不一样了!身材、气质都不一样。我知道有的朋友要说我装,不接受改动和死扣小说之类的。可是我认为,特种兵的魂就像小说那样,不张扬、有沉淀,即便是为战友的逝去或军人的荣誉动情时也是沉默而充满力量。他们脱离了那种部队的气场就会普通就会不起眼,甚至就像小说中高中队笨拙的去大城市为自己的孩子治病一样,有些木,但穿上军装你又可以将它们和普通的警察、军人区分开,就因为他们是特种兵,有一种战士的杀戮气质!电视上的人物都太漂亮了,重型而不重质,女孩子们会喜欢吧。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临近收官,《我是特种兵》又营造出一种新的剧情氛围来,从剧情前半段热血澎湃、激荡飞扬的青春,转入后半段着重刻画80后重新跌回现实生活后,所遭遇到的沉重压力,以及面对着重压力,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假如只到这里,显然还不够,于是小庄、强子、老炮们又继续以年轻的生命和热血,书写出一曲更加辉煌的忠诚与友谊的赞歌。这是之前中国电视剧集当中从未有过的正面书写,也是首次对于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80后精神最为正面的直接颂扬。在如此柔肠百转,又感人至深的剧情当中,《我是特种兵》显然缔造出又一部80后军旅题材的经典之作。也算是献给如今已然开始踏入而立之年的80后的一曲赞歌。
当然,出于戏剧的需要,《我是特种兵》不可能完全百分百地直接反映现实,那也未免太过残酷了些。同时,对于电视剧来说,来自生活,高于生活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之一。因此,那些对于剧集里男女私情过多,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地指出所谓军事、特战方面错漏的,确实属于多虑了。假如真要按照那些技术控的要求去拍,这片子除了作为专业战技教材存在,也就没有别的作用了,更不要说象如今这样,对大多数只是普通人的电视观众造成这么深刻而且有可能长远的影响。
其实《我是特种兵》从一开篇已经奠定好了有关同袍情谊、忠诚于国家观念的基础,只是到了后半段才开始浓墨重彩的展开。当然,老炮卧底的情节,于当前的现实状况确实有很大差距,但是为了剧情好看,这么安排也未尝不可。同时借鉴自香港乃至好莱坞经典警匪题材的桥段,又是如此地贴合剧情要求,也算是刘猛导演和整个剧组对于中国电视剧追赶世界脚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吧。
一直很感动于小庄、老炮、强子等特战同袍间的情谊,这是真正从战火中,血与汗共同铸造而成的生死兄弟情。不只是那一批曾经有过军旅生涯的人有感触,对于普通人同样深有触动。至于忠诚,尤其是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我是特种兵》的表现手法也并不流俗。因为有着充分而且现实的故事情节铺垫,小庄他们那句简洁明了的口号也显得格外真实感人,最重要的是,在剧集里,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句口号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放到现实生活来说,尽管80后或许并没有如庄炎、老炮这样的机会去为国家为他人的安慰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是新一代的忠诚观、国家观却未必会输给他们。从这一方面来说,《我是特种兵》的热播,也正说明了新中国最新一代的生力军——80后已经成长了起来,成长到足以支撑起我们伟大祖国的程度了!而80后的精神在继承了先辈们的意志后,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规范!
3:这份情怀是天然的
本剧能够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怀,其实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本剧的小说原著《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是导演刘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在中央戏剧学院读大四时的作品。和很多学生作者类似,这个时期的刘猛在创作时,也会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大量地融入到角色之中。于是我们看到,剧中的男一号庄焱(谷智鑫 饰)的背景设定就跟导演的经历有诸多相像,性格上也是颇为鲜明。整个故事围绕着爱情、战友兄弟情、父子情展开,都是一名年轻人最宝贵的情感财富。可以说原著小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陆军特种兵成长的心路历程,也可以说原著小说真实地记录了刘猛个人情怀的形成。《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在技法上不一定是刘猛最成熟的作品,但是在心态上却是最真诚、最直接的。原著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事件,都是作者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凝结。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很多观众在刚看到《我是特种兵》时感觉整体风格太过创新,但是用不了两集的功夫,就会习惯并迅速喜欢上本剧的新感觉。
这份情怀是浓重的
具备天然个人情怀的作品并不少见,可是《我是特种兵》却依然能够让人感到别具一格地突出,是因为刘猛又在后期给作品增加了人为的个人情怀厚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猛对自己偏爱的蒙太奇手法的强化运用。刘猛的小说就曾因为在文学中引入蒙太奇的处理方式,更具有现代感以及镜头感,从而倾倒了众多读者。此时他更是亲执导筒来将其文字进行影像化,那这镜头感和蒙太奇就会更加明显了。仅在已播出的几集中,观众便能很直接地体会到这一点。刘猛运用了大量的闪回镜头和交叉叙事,来强化视觉上的丰富,并利用快速剪辑来强化动作戏的硬朗感觉,从而将情怀的密度进一步深化了。可以说,本剧在内容上的个人情怀更多的是原著小说创作时天然带出的,而影像表现上的个人情怀则更多的是在刘猛改编剧本和执导拍摄时通过鲜明的电影语言强化加浓的。
这份情怀是极具感染力的
个人情怀使得原著小说和改编电视剧,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毕竟,并不是每一个读者和观众都有过军旅经历或者曾和特种兵打过交道。那么鲜明的个人情怀就是观众理解和投入作品中的最佳催化剂。看过很多有过军旅经历甚至是特种兵经历的读者或观众都曾表示过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这部作品曾让他们陷入了对过往的回忆。可见由于作者的真诚和细腻,这份个人的情怀也带有了真实的力量,而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自娱自乐。
再回头看一下刘猛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他非常喜欢对某个兵种进行深入的塑造。特种兵、国安特工、狙击手、特警,几乎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兵种。这些特殊的兵种因为任务的性质过于独特,从而在心理层面上与常人有很大的不同。刘猛将自己的个人情怀与兵种的独特性想结合,以一种敏锐的视角帮人们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在浓重的个人情怀加持下,特种兵也会还原成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于是通过刘猛在《我是特种兵》中所释放的个人情怀,普通观众也实现了对特种兵的解读,也能够体会到特种兵们的生活状态,理解特种兵的各种心情涟漪,被编剧的真诚心态所感染,被导演的娴熟手法所感染,更被剧中的角色和故事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