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注释

2024-12-17 02:53:2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与:通“欤”,语气助词。

(46)乡,通“向”,原先,从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3、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扩展资料:

1、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作品出处

《孟子·告子》: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2、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告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回答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回答3: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回答4: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使它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看他一眼)。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的人。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的人。取:求取。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 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同。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 与:给。
  21.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屑,认为值得,常与“不”连用。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
  24.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ī(四声)”。
  25.奉:侍奉。
  26. 所识穷乏者得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8.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29. 已:停止,放弃。
  30.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结构助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回答5: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 )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 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羹(g 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 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 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 ?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xiàng)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 wéi)之;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 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 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 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 话,那么我就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 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 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 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 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 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 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 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 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 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 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这 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不采用,按照 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不去做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 更重要的,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 严重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 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 种道德,使它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

(如果)吆喝着给人

去,失去它就要死。

(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 ;(踩踏过才)用脚踢着给人家,乞丐也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看他一眼)。 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 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 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 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 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 (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 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 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 种行为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 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 想,即羞恶之心。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 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 择熊掌的人。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 义的人。取:求取。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 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 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 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 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 ,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同。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 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 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 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

15是:这。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 为“竹篮”。 18.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 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 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 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

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 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 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 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 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 词表修饰。 20.蹴(cù)

21.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这 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屑,认为值得, 常与“不”连用。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 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 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 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这里 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好处。 24.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 为”都念“wèī(四声)”。 25.奉:侍奉。 26. 所识穷乏者得与:所认识的穷困 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 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 激的意思。

于吗。 2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向”(旧写作“向”)

28.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 为,为了。

29. 已:停止,放弃。 30.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 ,即指“义”。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 词(或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 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 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 它 文中 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结构助词 它,指不 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 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 表假设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 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 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 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 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 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 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