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随之而来的,必将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而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三个维度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要使这一体系更加科学化,效绩化,就必须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完成现代师生角色转变,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向现代发展性教学的转变。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更多的是传授,可以说,没有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解惑,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中,书本(教材)成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唯一功能对象与交流介质,教师把知识点当成教学唯一目的,把课本当成唯一教材,把简单传授当成教学主要方式,在课堂上,教师拥有课堂,而学生知识被动的机械的去听,去接受,并逐渐习惯于“由传而承”,“由授而受”的承受型学习思维模式,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独立的思考,惑从何来?学者无惑,师者便无从实现解惑的功用,由此看来,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角色势在必行。
一: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方法与趋向完善人格的教师角色定位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这里的“不必”是“不是一定要”的意思,换言之,教师不再是以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知识绝对占有者的形象出现。1998年3月1日《文汇报》有这样一篇文章:在成都某小学,某教师出了一道练习题给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变成了水,只有一名学生写的是变成了春天,回答变成了水的学生,教师都一一打了表示正确的钩,而回答变成了春天的那位同学,得到的却是一个表示错误:叉,还有一个真实事例似乎是这件事的后续,有专家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在幼儿园里,让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小朋友的回答花样百出。多姿多彩,有的说是月亮,有的说是馒头,甚至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朋友哭了掉在地上的眼泪,而同样的问题放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的回答只有两种;一种说是零,另一种说表示什么也没有,从后面的事例中,我们似乎更能体会到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可贵,也同时为当前的教育导致这些可贵能力与本质的不断丧失而感到担忧。
因此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是教师角色定位的改变,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从高高再上的知识的绝对占有者的权威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现代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师教学行为有创造性,灵活性,表现出个性化与多样化,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在中心的倾向 ,教学行为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
另一方面,教师要担负起引导学生趋向完善人格的重任,目前,国家对青少年思想建设与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没有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没有学生充分主动的思想外现环境,是根本难以作到的
二:引导学生完成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角色转换准备
(一) 培养学生建立自信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的前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画家小时侯不喜欢画画,对自己也没有信心,在一次美术课上,美术老师让全班同学把各自的作品放在桌上并闭上眼睛然后这位教师说,如果你感到头被摸了一下,就说明你画得很棒,结果这个后来成为画家的孩子感到了自己头上老师那轻轻的抚摩----事情的发展无庸赘言。值得回味的是,后来画家成为画家之后才知道,其实老师当年抚摩了所有同学的头
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也许只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简单的话语,但其背后,要求的是教育者建立的科学的教育观与方法论出之上的,有爱心相伴的潜在意识与基本素质
。
(二) 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索,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讲数学三角形分类一课中,我事先做好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判断出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判断出是钝角三角形,而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我拿出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学生研究问题的
兴趣被激发起来,那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成为最好的老师,课堂由接受变成了学生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其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的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来 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不断地主动地完成自我超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观点与见解,允许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实际上只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剧本,一个个案例而已,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的学生之间,经历,体验的不同,解读方式势必不同,从而的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视教材为圣经,视教参为金科玉律,不应该停留在对 教材本身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而要关注深后更为本质的东西,鼓励学生不满足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积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不同的文本进行解读,大力倡导创读。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时,当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的时候,一名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文章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妈妈,它也许而且极有可能是小麻雀的父亲,因为面对庞大的猎狗,父亲的力量会更大,更有希望战胜对手,把小麻雀救出来。这位教师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教了多年的教参,众口一词的观点和见解,竟然被学生一下子问住了!令人欣慰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以他的标准答案来评判这个学生的说法,也没有对这固然有些童稚想法 不屑一顾,而是在充分肯定了他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之后,与同学一同讨论老麻雀最有可能是什么身份,哪种身份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最令人感动。
这种课堂教学无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精神与能力,改善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质量,扩展他们的学习与思维的空间,赋予其思想漫步的自由,使其感受到学习的成长与快乐。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转换,是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并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实现双方角色与作用的根本转换。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在未来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过程,由于每个的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 将难以维持,教师的权威将不在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之上,这样,教师的作用 就不会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兴的平等师生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