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改革图治,发展生产,重视农业,博采众长
表现:农业产量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富足,建立了长安洛阳等大粮仓,为炀帝修运河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打败突厥,外交上吸引日本留学,外国商人等
原因是因为统一了,表现就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当地官府没有专门的人才来辨别图书的真伪,同时也不愿意打击民间献书的积极性,只好按照一卷书一匹绢的赏格奖励了刘炫。刘炫因此成了一个小财主。如此真真假假,民间古书异书层出不穷,隋朝社会没几年就图书丰富,图书馆里藏书不绝了。
求书仅是一个开头,杨坚在文化教育方面专门下了一道诏书。首先,杨坚把文化教育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但几百年的乱世沉重打击了文教事业,使得社会上“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百姓们不重视道德,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为此,杨坚高呼“治国立身,非礼不可”,表示要“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他也承认“积习生常,未能惩革”,拨乱反正,发扬文教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杨坚要求全国建立健全文教制度,地方官员要大力宣扬教化,要求百姓在非役之日和农忙之余学经习礼,目标是让全天下都“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
《隋书》不吝啬篇幅,全文刊登了杨坚的这道诏书,并说诏书颁发后不久天下州县都设置了博士加强文教事业。可惜的是,因为文化和教育事业是长期工程,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后人无法在短暂的隋朝历史上看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耀眼的文教成就。但是隋朝扭转乱世积习,重拾文教的努力是需要肯定的。
开皇十二年(592年),民部奏称:“天下府库都藏满粮食布匹,无法接纳新的物资。许多物资只能堆积在廊庑之下。”杨坚下令赶造新的仓库来容纳绢匹,同时下令在主要的赋税地区河北、河东等地减收本年度田租三分之一,调全免。
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之前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艳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成为“开皇盛世”。
《隋书》艳称这一时期“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末了,还不忘加一举“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来给杨坚的脸上“贴金”——当然人家说的也是实情。
如果将盛世定义为对外,国际地位崇高,外交环境安全;对内,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王朝大一统的时代,那么杨坚创造的开皇年代无疑是一个合格的盛世。
独孤皇后
提到“开皇盛世”,不能不说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是独孤信的女儿(这使得隋朝皇室和之前的北周皇室和之后的李唐皇室都扯上了亲戚关系),在杨坚攀登政治巅峰的过程中帮助很大。杨坚建立隋朝后,将后宫完全交给了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非常希望能做个好皇后。她吸取乱世中后宫混乱、孳生祸害的历史教训,大力整饬后宫体制:一是提倡简朴。一次杨坚配药要用到一两胡粉,宫中竟然没有储备胡粉,还有一次杨坚要找个衣领,宫中也没有多余的储备;二是对宫中女子的装扮和言谈举止都作了严格规定,禁止浓妆华服和议论朝政;三是废除三妃六嫔制度,禁止其他嫔妃亲近杨坚,谁怀孕了就让谁堕胎。杨坚的五个皇子,全部都是这位独孤皇后生的。
可贵的是,独孤皇后并没有“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而是自身作则,严于自律。她平时生活俭朴,衣着朴素。一次,幽州总管殷寿告诉独孤皇后说突厥商人拿着一盒稀世明珠来隋朝贸易,要价不高,才八百万钱,建议皇后买下。对于皇家来说,这个价格的确不高。但独孤皇后断然拒绝说:“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内地,国家多事,将士们征战辛苦,还是留着八百万钱犒赏有功将士吧。”
平日杨坚上朝理政的时候,独孤皇后都和丈夫同车而去。到了朝堂前,独孤皇后就下车在外面等着,看丈夫在朝堂之上和大臣们处理政务。退朝之后,独孤皇后再和杨坚一起回宫,回宫后,独孤皇后和杨坚同桌吃饭,同床睡觉,继续监督着丈夫。杨坚处理政务稍有不当的地方,独孤皇后就出言相劝。
令人敬佩的是,独孤皇后这么做不是心血来潮,偶尔为之,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地坚持如此。在后宫,她对丈夫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就连皇帝每餐吃什么吃多少,每天穿什么怎么穿,她都亲自过问;在外面,她注视着杨坚每天怎么会见大臣,怎么处理政务。独孤皇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杨坚能专心致志地处理朝政,没有一点懈怠。
我们不知道杨坚有这么一个死盯着的老婆,整天几乎没有什么“人身自由”会作何感受。史载杨坚和独孤皇后两人“相顾欢欣”,关系很好。
独孤皇后最可贵的是并没有利用杨坚的政治信任为独孤家族谋取利益。外戚专权是隋朝之前历朝历代的一个政治老大难问题。外戚之家往往利用皇后之权获取高官厚禄。而杨坚一朝,“内外亲戚,莫预朝权,昆弟在位,亦无殊宠”。独孤皇后的亲兄弟们只担任普通的将军、刺史职位。独孤皇后的表哥崔长仁当官时触犯王法,按律当斩。杨坚看在皇后的面子上,有意赦免其罪。独孤皇后反而不干了,认为“国家之事岂可顾私”,坚持将崔长仁处斩。
独孤陀是独孤皇后的亲兄弟。他是个酒鬼,酗酒后就为非作歹,为害百姓。独孤皇后特地把这个兄弟叫到皇宫里来,严加训斥。没想到独孤陀怀恨在心,回去后用猫鬼诅咒皇后。被人告发后,独孤陀被判了死刑。独孤皇后为此气得三天吃不下饭去。
但这一次,独孤皇后却出面为兄弟求情,请求杨坚赦免其罪。杨坚说他都咒你死,你为什么还要帮他说话。独孤皇后说:“如果独孤陀是乱政害民,我不会为他说情。但独孤陀是因为诅咒我被判死罪,所以我请求赦免他。”最后,独孤陀被赦免了死罪。隋朝对外戚势力控制得很好,不能不归功于独孤皇后的自律。
朝野上下将独孤皇后的所作所为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宫中将她和杨坚并称为“二圣”。
独孤皇后的性格中具有矛盾的一面。每次听说大理寺要处决死囚,独孤皇后都要为此流泪,表现得很仁爱;但她会狠毒地逼迫其他怀孕的嫔妃堕胎,警惕地不让其他女人亲近丈夫,妒忌心极强。
独孤氏十四岁嫁给杨坚的时候,在新婚之夜逼丈夫发誓:一辈子只爱独孤氏一个人,不纳妾,不滥情。今天,如果有小女生在初恋的时候要求男友发誓终生只爱自己,还显得“很傻很天真”;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周,独孤氏这么说就显得惊世骇俗,充满理想色彩。
可是杨坚郑重其事地发了誓,并且做到了,的确陪伴、宠爱独孤皇后直到爱妻去世。这就成全了一段美好的佳话。
杨坚当了皇帝,独孤皇后形影相随,朝夕管着他。杨坚身边没有其他女人,其他女人也近不了杨坚的身子。
杨坚这么做,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爱独孤皇后爱到了骨子里,要么怕独孤皇后怕到了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