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患儿进入幼儿园后,给教师的突出印象是他们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老师的要求置若罔闻。他们不理解纪律是什么意思,不懂得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听从老师的要求。如:老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孩子都能坐着听讲,并跟着老师的要求活动。而孤独症的儿童却常常离开位子,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如转圈、敲打东西等),或跑出教室。如老师让大家画苹果,在示
教后,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按要求画出苹果的形状,而孤独症儿童却只是在纸上乱涂乱画,或画自己喜欢画、习惯画的东西。由于社交障碍和智力障碍,他们不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不会老师教的歌谣、舞蹈。有的儿童多动不宁,有的好攻击,常无故打小朋友或打自己。他们不理解一般的道德观念,对老师的批评无动于衷,对老师的表扬也无愉悦的体验。故十分难于管理,需要老师特殊的关心和照顾。
婴幼儿是自我中心的,当他们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自控力是很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了解到一些事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矩,如在生活习惯方面,应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等。到3~4岁,特别是上幼儿园后,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逐渐懂得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的,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或做集体、社会不允许做的事。通过奖赏、惩罚、讲道理等手段,使儿童逐步懂得评价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事做得好,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赏,做了哪些事就会受到批评。明白“要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用这些道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以此来约束自己不去做不该做的事,从而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儿童自控能力的发展,是意志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园,按照老师安排的课程,儿童通过上课,如画画、唱歌、跳舞、做游戏等,逐步获得知识。明白了这些,有孤独症的儿童就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
http://health.sohu.com/2004/03/25/75/article219597553.shtml
以下转自百度百科.还有许多治疗方法跟后面的.由于您没问起.所以我把地址跟后面可以去参考下.如果确诊还是及早治疗的好.
谈谈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如果孤独症的孩子得到合适的教育,他们都可以取得相当大的改进。教育的介入可以给任何年龄段的孤独症带来相当大的进步。通过教育和训练,孤独症孩子是可以有一个幸福的具有生活能力的生活,能够进入社会。对孤独症孩子的训练是越早越好,用智慧和耐心才能打开孩子“自闭”的门。国际上较常用的治疗孤独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教育治疗:主要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如生活处理能力,与人交往的方式和技巧,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等。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社会教育环境。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即使他(她)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但如果被排斥在学校之外,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依然是渺茫的。这就需要患儿所在社区的幼儿园、小学具备接纳孤独症儿童的意识及师资基础,使患儿生活在一个有助、愉快的气氛中。
行为治疗:主要是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展,尽可能排除患儿的病态行为,如刻板、自伤、侵犯性。一般采用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特殊行为矫正。由于患儿的缺陷及其家庭环境的个性差异较大,因此,治疗方案应个别化,移植到家里或其他场合。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育,不宜长期住院,以家庭为基地,通过训练父母,取得家庭成员的密切合作,以达到行为治疗的最佳效果。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还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症状。使用的药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药物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抑郁制剂、维生素等。
对于孤独症儿童的治疗,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由于国内对孤独症认识较晚,国外很早开展的早期干预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教育措施,能使6岁以前发现的孤独症儿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使其智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儿童可在学前期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早期干预的主要范围是儿童的五大行为领域。在运动方面,包括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如双脚同时跳、拍球、串球等,可促进大脑的发育,增强儿童的手眼协调性。在语言方面,包括语言理解、发音和表达。在认知方面,包括视觉认知,如辨别颜色;听觉认知,如辨别声音;触觉认知,如感受冷热;对数的理解。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训练他们洗脸、刷牙、穿衣等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社会交际方面,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集体游戏,纠正与他人交往中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如吐口水、怪叫等;进行社会交往的培养,使其与外界沟通,回归社会。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与一般的残疾孩子有很大的区别。自闭症主要有三大障碍,语言障碍、交流障碍、刻板行为。语言障碍是家长最容易发现的,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孩子不会说话才带到医院检查,去机构培训的。语言障碍表现为不会说话、语音不清、语调语速异常、表达不当、交谈困难等等。交流障碍是家长容易忽视的情况,其实很简单,自己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不玩就是最大的问题了,这就是交流障碍,孩子没有与他人玩的欲望,或者想玩却玩不好。
至于这种孩子的治疗确实比较麻烦,不像很多的病有药物治疗,这种病现在主要通过机构培训和家长的努力来获得比较好的康复
不和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