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已经过去了半年。现在经济专家们终于做出了判定,今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亚洲地区的经济也遭受沉重打击,重新陷入如1998年那样的危机状态之中。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这是没有争论的。
既然衰退已成定局,人们现在又开始讨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亚洲有没有可能避过这场危机?有人说,如果亚洲各国在1998年的危机中,极力进行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在某些领域内如银行体制等一些改革,也许此次危机可以安然度过。不过,笔者认为,一些局部的改革并不能防范此次危机的发生。对2001年的亚洲经济危机必须从亚洲地区整体经济战略的角度去认识。
2001亚洲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亚洲地区各经济体对整体经济战略的偏差而决定的。这种偏差所体现的是过度的对外倚赖和严重的投机心理。
亚洲地区的经济曾经有过快速发展,而其中扮演推动力量的就是对外贸易。亚洲的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增加对外贸易视为发展经济的首要途径。而其贸易的主要对象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战略就导致了对西方经济的严重倚赖。
这种倚赖关系也确实曾经导致亚洲经济的起飞。西方发达国家富有,其国民购买力强,也确实为亚洲贸易提供出路。从另一方面看,亚洲的几个新兴工业经济体本身都受幅员、人口、市场、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靠内需拉动经济,无法自成一体,唯有靠外部市场。所以亚洲经济体都致力于研究发达国家的市场,追随发达国家的经济概念。所以,亚洲经济不但是倚赖发达国家,而且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也是追随关系,在企业投资行为上则是投机心理。
这种情况就像是皮和毛的关系。美欧是皮,亚洲各经济体就是毛。问题是,现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衰退,皮都不存在了,毛也就失去了依附。
寄托在美国身上
到目前为止,这种倚赖心理在亚洲人们的言行上仍然有着强烈的反映。人们目前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亚洲经济何时能够复苏?最普遍的答案是:端视美国经济的走势来决定。亚洲的评论家们在谈到亚洲经济前景时,基本上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的经济回升上。问题是,这种期望是不是能够实现,何时能够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就难以回答了。
现在,没有人可以预测美国经济何时能够回升。早就有人说,美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会触底,随后又把希望推迟到第二季度,后来又说第三季度会回升,现在的最好希望是第四季度(年末的消费高潮),但是有许多公司已经警告:在2002的下半年以前,市场不会好转。
笔者在“西方不亮东方亮——2001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的对策”(新华网2001年4月10日)一文中曾经指出,今年美国的衰退是由于其高科技经济战略内的多种深层次矛盾,如市场饱和、错误投资、科技局限性、概念破灭等综合作用而引起的,因素复杂。因此不是靠联储局降息可以解决。没有几年时间,恐怕难以出现突破。所以,亚洲国家如果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够复苏,恐怕会越来越失望。
与其坐等美国经济的回春,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这个时机来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此提出几个方面。
应致力开发中国市场
第一,致力开发中国的市场。由于美国的科技业衰退有一个市场饱和的因素在内,因此亚洲的科技业要找到出路就不能坐等美国的市场消费回升。而是应该设法开拓新的未开发市场。而中国大陆就是一个现成的大市场。
与美国的饱和状态相比,中国的许多科技市场基本还处在未开发状态,未来许多年内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每年都可以带来数千亿乃至上万亿美元的商机。就连美国的许多科技企业都在削减美国投资,而增加中国大陆的投资。
与中国大陆相连的亚洲各经济体就更应该把精力转向中国大陆的市场开发。应该以中国大陆为依托,建立经济发展的新战略。而要获得中国的市场,亚洲各经济体就应该同中国大陆在经贸投资、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科技研发等领域加强合作。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一种积极正面的心态,而不能用猜忌的心理。而如台湾当局搞戒急用忍,和日本政府使用的贸易保护主义等都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二,经济挂帅,开发内需。必须看到,尽管美欧发达国家市场面临饱和,但是亚洲地区的市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亚洲地区人口占全球的一半,总的来说未来对科技产品的市场需求如果加以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无穷。因此,亚洲地区应该注重自己内部市场的开发。
要开发市场,就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而要提高消费,就必须发展经济。因此,亚洲各国应该把发展经济列为第一要务。政治上应该寻求稳定。对于地区分裂主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等不利经济发展的势力应该共同加以遏制。
第三,亚洲经济整合势在必行。亚洲地区由于历史问题,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经济上还是处于一盘散沙状态。一些国家因此舍近求远,同其他洲的国家要搞自由贸易,却不同邻近国家进行整合。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亚洲整体市场开发的。要提升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整合就是必经之路。
当亚洲国家都能够均衡地发展经济,并且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后,对发达国家的倚赖就会减轻。而亚洲市场的开发成型,也会为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企业提供商机。这样,世界的经济发展才会平衡,而不会出现过度倚赖某一个国家的局面。
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
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