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江的名字来源于孝女曹娥投江殉父的典故,此事被传为佳话,当地知府为其建立寺庙慰其孝心,故所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殉父的江称为曹娥江。
该故事讲述的是在五月五日迎伍神的祭祀活动中,曹娥的父亲曹盱不慎溺于舜江之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殉父,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
扩展资料
曹娥碑/曹娥像
曹娥投江之时还未满十四岁,属于未成年人,孝心可嘉,除舜江改名为曹娥江外,元嘉元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
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褒扬。宋元祐八年宋哲宗敕建高大辉煌的曹娥正殿。徽宗大观四年敕封灵孝夫人。政和五年加封昭顺。淳祐六年敕封纯懿夫人,又敕封其父为和应侯,其母为庆善夫人。同治五年(1865年)加封灵感夫人,钦赐“福被曹江”匾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娥江
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江之由来,则颇知其细故一二。史传其为一孝女或烈女。因父母早死无钱埯埋,便鬻己葬亲,也或夫亡不肯再醮,有兄嫂逼之,欲夺其志,娥便不忍其辱,跳江自尽。后人感其纯孝节烈便名娥殉身之江为曹娥,并于江畔立庙一座,记念之。向之所读史传今已不能确记,只能说个大略也。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