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低主要是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占用了一部分耕地,致使耕地数量减少,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较多。
粮食产量,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日历年度内生产的全部粮食数量。按收获季节包括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按作物品种包括谷物、薯类和豆类。
粮食产量计算方法:谷物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改为按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近几年粮食产量:
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长2.7%。
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全年粮食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减产0.8%。其中,夏粮产量13920万吨,减产1.2%;早稻产量3278万吨,减产2.7%;秋粮产量44426万吨,减产0.6%。全年谷物产量56517万吨,比上年减产1.2%。其中,稻谷产量20693万吨,减产0.6%;小麦产量12885万吨,减产1.0%;玉米产量21955万吨,减产2.3%。
2018年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尽管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但减幅只有0.6%,仍处于高位水平,属于丰收年景。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75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提高0.9公斤,增长0.2%。其中,谷物单产增长0.3%,豆类单产增长2.7%,薯类单产增长2.0%。因单产提高,粮食增产33亿斤。
2019年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2020年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
2021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播种面积减少: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部分耕地被占用,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也使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较多。
2. 自然灾害:此外,自然灾害也是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较低的原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当时国家收购几乎退出,但农业税三提五统还在交,没实行种植补贴和保护价,农民不喜欢种植粮食,南方出现了大批的土地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