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内容,主题:综合性的语文学习

我是初一的,快快快……2月2号前!!!四五个内容就行,
2024-12-23 09:22: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语文新教材独具特色地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是课改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它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揉和到了实践活动之中,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加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因而倍受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倍受学生的青睐,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了一丝忧虑和困惑。

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综合,可以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理应具有“语文味”。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也不乏忽视“语文”本色、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绘画比赛”、以及其他学科活动的现象,其中的“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花絮、点点缀而已。

学过《醉翁亭记》后,一语文老师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畅游醉翁亭》,整堂课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动了起来。有钓鱼的,有跟着导游走的,有举醉翁亭牌坊的,有举杯痛饮的,有唱歌跳舞的……,课堂好不热闹。但一节课听完,我却是雾里看花,不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可学生完全只在背翻译;是想象力的拓展?可没发现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

细思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究竟该如何体现?确实是横亘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操之过慎,会“唯语文”;操之过松,会出现“泛语文”甚至非语文。在此,笔者想借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让语言文化气息浸润整个活动过程。

不管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其学习的落脚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增强能力、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提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等自始至终应该贯穿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方案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该考虑是否有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真正是母语学习、应用意义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曾设计了一个构建《我梦中的小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从大自然中采摘树叶、野花、秸杆、芦苇等植物,在适合的背景纸上粘贴出“我梦中的小屋”,并为小屋命名、为其题诗。要求学生得有富有创意的构思:“我”的小屋应体现怎样的风格?周围环境应怎样与小屋协调搭配?鲜活的植物如何让其既风干又保持其色泽?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美学、生物学知识,甚至要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生为小屋命名、题诗,既要一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古有刘禹锡的陋室、徐渭的青藤书屋、蒲松龄的聊斋、归有光的项脊轩,今有学生简室、有恒斋、活水轩、紫藤香居、文雅阁等异彩纷呈的雅名。其中“茅香居”依据画面主题和意境题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五柳先生高洁淡泊心志浸润的杰作吧;“小桥流水人家”题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达了我们的学生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豪华、便捷的同时,也渴望抱璞返真,回归自然;“书巢”自作楹联“独登堂阶天高月满,忽披书本古往今来”,横批:宁静致远。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从构思、选材、命名、布局甚至到装饰点缀就如同写作时围绕主题布局谋篇。交流展示时,学生纷纷走上讲台,或有条不紊地介绍制作程序,或充满诗情画意地描绘“我的梦中小屋”,或形象鲜明地阐释作品主题,俨然一个个小文人。整个活动过程弥漫着浓浓的语言文化气息,紧扣“语文”又基于“语文”延伸和拓展,整合了语文课程,也强化了语文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其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也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功与欢悦。

二、以教材为依托,链接、拓展学习内容。

语文教材,在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中,起着马首是瞻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材顺应时代要求历经无数次修改,日趋亲近学生、亲近生活,并且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今天的课文作为范文比以往更具有典型性,语文教材的内部结构更加和谐统一,作业对教学目标的指向更明确、教学内容的定位更准确,助读的分寸把握适度。新教材以主题活动的模式设计,使教材更加灵动活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重视教材的使用,以教材为依托,从中发掘出语文与其它学科知识之间的生长点以及语文与自然、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点,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八年级上册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三峡是我们三峡人的骄傲,我们当然更应该了解她、认识她、热爱她。于是我们以一年一度的“三峡国际旅游节”为契机,开展了以 <<三峡,我的家乡>>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采用多种搜集信息的方式积累各种类型的资料:三峡地理概况及诗词歌画,自然风光及散文名篇,名人名胜及三峡工程。分五个版块进行交流展示。一为走三峡:学生结合地图和收听到的视频信息组织语言介绍说明三峡概况;二为览三峡:分类展示风光图片为其配音解说;三为唱三峡:听唱有关三峡的歌曲,欣赏歌词;四为吟三峡: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交流描写三峡的诗词散文;五为赞三峡:为“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拟一条手机短信以祝隆重开幕,为“三峡,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写一篇演讲稿。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以课文为生长点,引导学生以“综合阅读”的方式,在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创作短文、感受地方文化等一系列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人文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开放的姿态把学生引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而且更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变课堂上的生活情景再现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到“生活语文”无穷的乐趣和价值。在组织“与广告亲密接触”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广告词,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词的审美意蕴、其中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再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实地考察,然后从推动当地经济、形成品牌效应出发,为家乡旅游景点、特产写广告语,以增加其知名度。学生踊跃参与,你看:“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桃花出墙来。”(挑花村风景区广告),“要想活到九十九,就喝长阳包谷酒”,“美酒佳肴哪里找,三峡特色小吃好”。这些广告语虽稚气,但无不体现学生的文化涵养、创造性劳动。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增强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封闭状态,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而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综合性学习”,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更需要开放的态度和勤于实践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外,它首先应该姓“语”,具有语文性,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采取哪些学习方式,其落脚点都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掌握,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回答2:

内容1:学习帮手
学语文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
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
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还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叫做:W(
成功)=X(刻苦努力)+Y(方法正确)+Z(不说空话)。这里也强调了使用
正确方法的重要意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
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
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
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内容2:诗歌赏析
语文是一盏香茗,清幽淡雅之气常留唇齿;语文是一朵奇葩,流先溢彩之神韵令人驻足。我感谢文字破解了心里的愁结,让我深会那不可抗拒的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给予我们聆听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的头脑与眼睛。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室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文,是逍遥的庄周,我对语文情有独钟。
内容3:成语故事
随便什么,找一个吧!
内容4:作文天地
找一篇有点评的好作文。

累死我啦!求分!!

回答3:

多点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