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需要的是一道考试题目的答案的话,为你奉上解答:
.《中庸》里讲到的心性修炼有哪些方法?( A )
A.安命修道,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勤学笃行
B. 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勤学笃行,师法自然
C. 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好学力行,师法自然
D. 明心见性,好学力行,师法自然,安命修道
2:如果是你需要一篇介绍性文章,也为你奉上:
《中庸》讲究如何修炼自我?
人怎么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儒家有一个理想,把自己培养成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人格是有最大的善良、最大的仁爱、最大的真诚、最大地履行道和德,达到内圣的状态。内圣就是要求内心非常的圣明,这不是由外力强加的,可以看成一种完全自觉,而且还要能把这种内在的德行向外施展,以获得成功,这是《中庸》的主体思想。那么,怎么来实现呢?
一是要循性施教、教人向善。既然人性是善的,我们要对人进行培养,按照人的本性来进行教育,这是一个基点。《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如果能诚意正心,就可以与天地参育,不断地追求至诚境界,充分发挥自身善性,先把内心的善感培养出来,然后才能推广到社会和家庭中,把自己变得和天地一样高远厚重。
现实生活中,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怎么把喜怒哀乐之情与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点即涉及到理智,也涉及到道德的规范。儒家在思考时始终有两个基点:一个通过教化、引人向善,二是内外结合。法家是由外不由内,先按照国家的利益作出规定,让大家去遵守,如果不遵守,就要进行处罚和制裁。而儒家讲由内到外,把外的表现放在后面,把内心的锤炼和修养放在第一位,由此提出了“致中和”的观点。什么是中和呢?人与人交往,都有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则,但这是外在的约束。儒家提倡的是,这些规则和秩序是从内心向外延展出来的,不是由外向内强加的。法家关注于是做不做得出来,内心想什么都没有关系,做梦娶媳妇、做梦杀人都不处罚,但儒家则关注该不该这么想,要求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也要符合道德的规范。
二是内心的外现要按照社会的规范、完善的道德感表达出来,把外和内统一起来。祭祀的时候,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别人交往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和颜悦色,这就是内外合一。儒家既肯定人有丰富的情感,又认为人的情感表达要得体、合乎社会规范,这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里很多内容,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行事妥贴,处理好自然的、人伦的、社会的关系。
三是讲怎么来学习。如果我们把学习看成改成做事,那么中庸的意义就更具有普世价值。它既说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把自己的德行表现出来,就是“尊德行”。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相互尊重是一种美德,《大学》里面所说的“明明德”,在《中庸》里叫“尊德行”:“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什么是“尊德行”呢?要把心中的明德真诚发挥出来,由内到外,而不是皮里阳秋。明德在内,真诚外发,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外统一的状态。当然儒家所强调的不这种内外统一,不是幼稚,也不是书呆子气,而是一种洞悉了人性、人情、世事的高明和通达,明于自己的内心,明于人伦,明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于社会运行之大道。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就是一种“明”的境界。把天地万物、人事关系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之道想通、想明之后,人就会达到一种自觉的境界,能维系自己的心态,诚实待人、诚恳待己,这就是“诚”。
《中庸》里还有一个词叫“诚明”,“明诚”和“诚明”,字是一样的,但顺序不同。实际上,“明诚”讲的是教的过程,“诚明”讲的是修养的过程。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就会坚持自己的做法,这是一种教化的过程。自己内心真诚地追求道德之美,追求向善的境界,反过来又推动自己的性格和品行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由“诚”到“明”再到“诚”,这个三个阶段是缺一不可的。内心有一种真诚的追求,有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判断以后,我们会逐渐看清周围的人和事,之后就能够更坚定我们的道德追求。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反过来又进一步使我们更加明白周围的是是非非,这样的发展就容易促使在判断之中确立信念,在信念之中增加判断,不断地向着完善的境界迈进。这就是所谓的“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里讲到的心性修炼有:安命修道,慎独自省,明心见性,勤学笃行。
修心炼性的标准:道法修炼者追求的是《黄老之路》,其目标首先是得到真实的健康,并走向长生久视。为达此目标,首要的是积善养德,亦就是修炼心性。古圣葛洪提出:“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悯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侫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他明确地说明了修道者当先立功德。《周易参同契》说:“世人好于求,不审道深浅。弃正从斜径,欲速阏不通。”说明修道者若一味追求法术,而忽略了自身心性和道法思想的修养,只能误入歧途,走入损人又害己之途,这是修炼道法者应十分警惕的。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前面的格物致知是修身之法,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