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 1990至今——细化期。
日本动漫从1947开始的,由手冢治虫的漫画《新宝岛》奠定了日本漫画的叙述方式,创立了日本漫画意识形态,极大的扩张了新漫画的表现力,日本漫画由此开始走向辉煌。
为什么日本和中国那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
首先,中国和日本在对动画的定义上不同。在中国,动画主要面向的对象是学龄儿童。但在日本面向的大众。因此中国的动画主要是以动物、植物、以及家具等无生命物体为主要角色,以便于儿童的接受。日本动画的主要角色是人,而且以初、高中学生群体为主,这样就比中国动画更吸引青少年。
其次,中国在动画制作上的投资远不及日本。中国制作一部动画的资金,才相当于日本制作一集动画的资金。而且,在分镜等方面,中国完全没有日本制作的细致,因此人物动作会显得僵硬而且突兀。
再者,配音问题。可以说,声音是一部动画最重要的部分。日本有专门的声优学校,会培养出一批专门为动画电影等配音的人。在日本声优是一种职业。但在中国,配音演员大多都是歌手,播音员等,首先在专业性上就不如日本。而且,播音和配音的感情投入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配音在感情表达上也输了一筹。
个人感觉还是经济实力的问题,日本经济发展起步早,地域和国民文化促使动漫产业在日本有较大市场和发展空间,所以随着时间的积淀,日本的动漫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就是说像日本动漫里面那些黄色暴力情节,毕竟这才是大众所感兴趣的。而中国动漫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进步已经算是非常巨大了,情节也开始多元化和大众化,逐渐摆脱了幼稚的范畴,比如这几年国漫比较好的,像《中国惊奇先生》,《尸兄》,《勇者大冒险》,都讲道了中国传统的玄学和古老家族。个人感觉中国的动漫市场会慢慢达到一个临界点,赶上日漫的市场是迟早的事,当然了,就不谈日本这个国家,日本动漫确实现在算是比较成熟和有市场的。广电封杀日漫,一部分是为了给国漫足够的发展空间,缓解和加大中国的动漫市场以及从业人员,另一部分就是限制情节和民族问题。
日本动漫产业起源于1917年,下川凹夫摄制《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被公认为日本的第一部动画片。但其真正的蓬勃发展乃至成为日本经济支柱产业,则是五十年代及之后的事。
1952年《铁臂阿童木》出版,从那时起漫画得到社会肯定。手冢治虫也从此被称为一代大师。此后1967年《鲁邦三世》、1969年《哆啦A梦》、1974年《宇宙战舰大和号》、1979年《机动战士高达》、1980年《足球小将》、1982年《风之谷》、1984年《七龙珠》《北斗神拳》、1985年《圣斗士星矢》……自1950年朝鲜战争到1985年广场协议这一时期,日本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动漫产业也水涨船高。可谓相得益彰。(实体经济的发展内容太多,此处略。)
然而,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签订,此后三年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此后日本动漫产业虽然蓬勃发展,却在实质上侵蚀了原本应当投入再生产的实体经济的资源。日本的经济结构日益畸形。最终在1995年迎来持续20年,至今未能摆脱的长期停滞。在此期间,日本动漫虽然吸收了过量的资源而迅速膨胀,却只不过是无本之木,坐吃山空——动漫和金融一样,是纯粹的寄生性产业,在实体经济停滞不前时,这类产业发展越快,经济形势就越糟。
反观中国,我国的动漫产业长期以来没什么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的资源短缺现状长期得不到本质的改变(过去,我国人均工业品产量大多数长期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这些稀缺的资源应当尽可能地用于有利于长期发展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科研部门。直到最近几年,我国的诸领域大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不多或有所超越的情况下,才有些资源流入动漫产业,这也是自然规律。《哆啦A梦》连载时,日本人均GDP已达2000美元以上,中国在2006年才达到这一水平。2007年初,《秦时明月》上映。
至于日本和中国的差距,笼统地说,在发展策略上,日本高于中国的时间,只有1868到1949这一百四十余年。其他的时候,领先的是中国。在动漫产业上,日本高于中国的时间,是1952年之后的不到八十年,其他时候,领先的是中国。其他方面略。
有不明白的可以在采纳后追问。
中国比日本发展动漫早很多,但中国不太在意Op、Ed和剧情走向。你看,早先中国动漫都是Op、Ed总共一首,从头唱到尾一点新意也没有,日本都有分0pEd,剧情也无聊
环境不一样,国内的盗版,不良厂商等等。阻碍了国内漫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