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主要行政单位是州,没有村的说法。
州为中国先秦时代的地理区域划分单位,东汉以后开始作为行政区划。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2607-2110年,参见“三皇五帝年表”,下同)即有九州,即彼时将天下分为九个“州”。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行政区。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副省级行政区之外,其它自治州为地级行政区。中国古代的九州有:幽州、青州、扬州、交州、荆州、冀州、并州、雍州和益州。
扩展资料:
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1、诸京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兴德府、凤翔府、河南府、兴唐府、河中府、兴元府、成都府、太原府、江陵府。
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唐武德七年(627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景云初年(710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3、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3] 。宋代路下为府、为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州
古代的主要行政单位是州,没有村一说,最低分到县, 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秩同县丞。 功曹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 狱掾,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 仓吏,县库的长官。 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乡亭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三老 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有秩,啬夫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游徼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亭长 亭长,吏职,也是徭役的一种,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有个叫里正的官称,战国时秦国居民区一里之长。后世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专政,在县级以下,设立了有乡和里,其中一“里”单位的长官为里正。乡、里虽然没有正式的政权机关,但是在宋代,统治者依靠乡间地主,统治和控制广大农民。据《文献通考·职役考》记载,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就差派乡村的地主当里正、户长和耆长。里正、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总之,这些乡村最基层的小吏,其职责有二:一是榨取钱物,二是弹压农民。当然也负有一方平安之责。
古代是皇权不下县,意思是只能管到县一级,然后县下面的具体怎么管辖就靠县长班子自行决定,只要完成规定的捐税,具体事务县衙自行决定;
古代的村主要是以氏族宗族性质的组成,一个村也就一到两个大宗族组成;
然后几个自然村(都是靠路,靠山靠水的地方)组成一个自然的集镇(一般5天一个循环,叫赶集);若干的镇组成一个县;
古代道路差,森林多,野兽多(建国后在湖南都还有虎宰,开发西藏时候灭狼直接机枪用了好几年才灭了,可见猛兽多密集,古代冷兵器,何况农民有制式兵器等同造反)一个人根本不敢走夜路,也就是一天必须打个来回(日出日落),以步行的话(包括办事),也就最多20千米半径活动范围(两天能吃个鸡蛋就是巨大的幸福了,过年少数富裕家庭才见荤腥,平时咸菜都是珍贵的,盐太珍贵啊);
古代的牛是耕地的顶至少3个壮劳力,宝贝着;马更是如此,战略物资,一个村不知道有三俩的;有也是几个驴子;
村子里没有村长这个职位;但是有保长,十户一甲百户一保十里一镇,保长是县衙和自然村的沟通通道,村里主要是宗族的族长处理事务,有些事就族长通过保长和县衙联系;
地主一般是宗族的族长级别(大部分是老大继承家产);
还有县衙的三班衙役一般各村都有出几个名额组成(大部分是各村不听话的未婚的二愣子青皮,被族长送到衙役,类似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他们经常回家,也经常把县衙的讯息传给族长)
还有 妇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