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扩展资料
盛唐的气象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对外的武功上。在军力极其强盛的背景下,诗人们写的不是战事的惨烈,抒发的多是豪情壮志以及对大漠风光的描述。
盛唐下,每一个诗人的内心都喷发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激情,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这些鼎鼎大名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边塞诗作,代我们后人抒发了流淌不尽的豪迈之志。
王维的边塞诗同样历来为众多诗评家所赞誉。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谪贬荆州长史,王维也于同年秋奉命出使河西,任节度判官。在此期间,王维写下若干边塞诗,对边塞风光作了诸多描述。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首《使至塞上》。
这首诗是王维一个人的“出塞曲”,它描绘的是在出塞的路途中所见所闻的塞外风光,可以算作是一篇游记。然而这篇游记充满了盛唐气象,同时也彰显出王维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的五六句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写进入关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写得十分概括而又准确自然。为后人所称道。诗人领略了苍茫辽阔的塞外风光,但没有驱散他的孤寂之感,而是把这种感情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