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自贡有学校准备针对现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开免费的心理咨询公开课,请问是哪家学校啊?

2024-12-31 03:32:3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青少年心理学:

1、早熟:指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早熟青少年是指比较早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通过对早熟和晚熟青少年的研究,可获得有关青少年生理变化对心理影响的重要信息。青少年成熟时间的早晚对于男性和女性而言有着不同的影响。(早熟男孩对自身的感觉更为良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在情感、注意等方面拥有更多的积极感受,同时其出现反社会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也更大。早熟女孩的心理发展则可能存在更多的危机。) 

2、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环境中不断得到重复,从而产生概括或者迁移。图式式个体感知、理解和思考这个世界的方式。(由于个体图式不同,因此在面对相同的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时,不同的人对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个体以不同的内在因素来感知、理解和思考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刺激)图式最初是先天遗传的,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地得到丰富。 

3、同化:指个体把外部环境中的因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当中,从而丰富和加强了个体的动作。实际上,同化是个体图式不断增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对自身的图式进行改善或者改变。图式只发生了量变,并没有产生质变。 

4、顺应:顺应是与同化互补的一个过程。顺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外部环境,调整或改变已有图式。顺应是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为了适应新的信息,改变或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 

5、最近发展区: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说明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水平并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在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需要考虑两种发展水平。把每个人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称作“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水平则称作“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它存在着个别差异和情景差异。 

6、焦虑:就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因此产生担心、不安和恐慌的情绪体验。简言之,人们对一件事情情况不明,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就是焦虑。引起青少年焦虑原因主要有:生活不适应、学习不适应、考试、人际关系不良、过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 

7、抑郁:感到压抑和忧愁的情绪,是一种感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情绪体验,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抑郁情绪人人都曾体验过,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出现是短暂的,往往有因可循,但也有少数人可能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而导致抑郁症。主要表现是:1、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卑自责;2、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干什么都没精神;3、不愿社交,回避熟人,对生活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情况。(抑郁症三低:认知水平下降,思维反应慢,声音低;情绪低落;行为的减少 昼重夜轻) 

8、同一性:一般来说,同一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1、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2、同一性意味着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的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3、同一性是一种“感觉”。这相当于“感到身体很舒适”、“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感觉。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 

种复杂的综合性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因此产生担心、不安和恐慌的情绪体验。简言之,人们对一件事情情况不明,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就是焦虑。引起青少年焦虑原因主要有:生活不适应、学习不适应、考试、人际关系不良、过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 

7、抑郁:感到压抑和忧愁的情绪,是一种感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情绪体验,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抑郁情绪人人都曾体验过,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出现是短暂的,往往有因可循,但也有少数人可能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而导致抑郁症。主要表现是:1、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自卑自责;2、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干什么都没精神;3、不愿社交,回避熟人,对生活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情况。(抑郁症三低:认知水平下降,思维反应慢,声音低;情绪低落;行为的减少 昼重夜轻) 

8、同一性:一般来说,同一性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1、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是谁”、“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己自身是同一实体的存在”等问题的主观感觉或意识,它重视主观的意识体验,强调内外部的整合及自身内在的不变性和连续性;2、同一性意味着以社会性存在确立的自我,也就是被社会认可的自己、所确立的自我形象;3、同一性是一种“感觉”。这相当于“感到身体很舒适”、“清楚自己在干什么”的感觉。当这三种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在自己心中确实产生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       

9、自我概念:是青少年个体关于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作如同其他事物一样的客观物体所做出的知觉和评价。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它不仅为个体提供了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富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在面临重要任务时,自我概念能够调节、维持个体有意义的行为。 

10、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在儿童的个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的道德推理最初是服从权威和惩罚定向的或工具主义的。此时,所谓的道德就是遵从权威以避免惩罚,或者为自己的利益或需要考虑,具有朴素的平等主义或交换互惠定向。因此,前习俗水平的道德决策并不是以社会标准、规则或者习俗为基础,而是外部或者客观的事件为参考。 

11、习俗水平:到了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早期,习俗水平的道德推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该水平的道德推理中,他人期望个体扮演的角色、社会准则、社会制度和社会风俗等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时,个体已经能够认识到道德规则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但是他们认为道德规则是由外界给予的、既定不变的,而个体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完全按照角色义务或规则要求行事,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或维持社会秩序。因此,评判某人的做法是否正确的依据是:他的做法能否得到别人的赞许,并且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秩序。 

12、后习俗水平:会在青少年期或者成年早期的某一时刻出现。这一时期,个体逐渐发展出关于道德问题的社会契约定向的认识,即认识到规则可能是无端的、非理性的,他们仍能接受和看重现存的规则系统,但是也认识到这些规则是基于共同一致而确定的,因此也可以基于一致的认识而改变现存规则系统。另外,有些个体可能发展到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运用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来解释人们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处于该水平的个体把社会规范和习俗看成是相对的和主观的,而非绝对的和确定的。人们有道德责任去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但只有当这些规范有助于道德的目的时才会如此。 

13、教养方式  根据鲍林德的观点,基于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性和要求性,可以把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四类:1、权威型父母(友善、公正、坚定) 2、专制型父母(过分粗暴) 3、放纵型父母(过分宽容) 4、冷漠型父母(疏远到完全不顾的程度  ) 

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自主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权威型的父母更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感和自尊。 

14、亲子冲突:是指亲子间由于认知、情感、行为、态度等不相容而产生的心理或外显行为的对抗状态。(青少年亲子冲突是指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公开的行为对抗或对立。它表现为争吵、分歧、争论甚至身体冲突等。)亲子冲突不管是以隐形形式还是以显性形式存在,都已成为“最令家长困扰”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5.同伴群体:亦称“同辈群体”,一种适合个体身心发展、满足个体需要的非正式社会团体。由年龄、身份、地位接近的个人组成。它常常是同辈人中的主要参照群体,有其不成文但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行为规范,对每个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都有直接影响。 

16、双性化:是指个体同时具有理想的男性化特征和理想的女性化特征。双性化的个体可以是自信而又温柔的男性,也可以是富于支配性而又善解人意的女性。 

17、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要求教育者不要有性别偏见或性别刻板观念,不用性别去规范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凡是理想化的特征和行为模式任何性别的儿童都应有机会获得。       

18、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考试焦虑并不是考试焦虑症,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考试焦虑既是学习问题,也是情绪问题,其产生与动机有关。想考好却又担心考不好,就会引起考试焦虑。(耶基思—多得森定律指出,一个人的动机与其成就水平呈倒“U”字形,即动机太弱或太强都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只有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才会有最佳成绩。一个人的考试焦虑与其考试成绩也符合该定律。)有考试焦虑并不可怕,一点考试焦虑也没有也未必是好事,关键是考试焦虑不能太强。太强的考试焦虑,就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它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考试焦虑的一般表现为怯场、丧失信心、外来“刺激”带来的烦恼、偶发事项带来的惊慌。考试焦虑的身心状况又分为生理、心理和行为三方面的表现。 

19、厌学: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厌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单一学科厌学、过敏性厌学、潜意识条件性厌学、非过敏性厌学。可通过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调节和改变进行矫治。(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全面评价自我,恢复自尊与自信、扬长避短,重新设计,塑造自我等方式) 

20、自杀:是指由行为主体本人自主地采取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并且其本人知道且指望这类行动将导致结束生命之结果的选择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