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The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EdwardN.Lorenz)于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对初始条件敏感性的一种依赖现象:输入端微小的差别会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压倒一切的差别,好象一只蝴蝶今天在北京扇扇翅膀,可能在大气中引发一系列事件,从而导致某个月纽约一场暴风雨的发生。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中国宣布发射导弹,港台100亿美元流向美国;泰铢实行自由浮动,引发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性股市下挫.
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能引起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今年(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是经济运作中的“蝴蝶效应”;今年(1998年)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运动引起的“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混沌运动的表现形式。当我们进而考察生命现象时,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纯粹随机,它们既有“锁频”到自然界周期过程(季节、昼夜等)的一面,又保持着内在的“自治”性质。
人类是高级生命,有着生命的特有节律,也可说既非完全周期,又非纯粹随机。现代科学发现的人体智力、体力、情绪节律是以出生时间为出发点的周期性规律,但人类生命还有非线性的一面,随着生命运动各种参数的介入,随机区域可能不断扩大,以至并吞掉规则运动的区域,这就形成生命运动的“蝴蝶效应”。生命的混沌运动导致的结果,会引发人的重大伤病灾以至更大的灾难。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一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细想,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或存或亡这样根本性的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说到这里,不禁使我们想起“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这句中国传统的古语。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出自《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说这是《易》中之语。可是,在通行本《周易》和帛书《周易》中都找不到这句话。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云:“《大戴记·礼察篇》、《礼记·经解篇》并云: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由此可证,“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当确系出自为司马迁等人的引用才使得古“易传”中的这一光辉思想流传至今而未至失传。
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宋玉在其《风赋》中有言:"风于起于青萍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意思是说,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浮萍草头上轻轻流动,接下来吹遍河流山谷,越吹越大;最后聚集在山口,成为盛怒的飙风了。比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微到显。元代吴昌龄诗中讲"青萍一点微微发,万树千枝和根拔",跟《风赋》的意思极为相近。《风赋》对我们今天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对建立预警机制,启示良多。
俗话说:"针头如芒,气出如筐";"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而溃";"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唐《贞观政要》上讲: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前年长江发大水,数以万计的人在昼夜查管涌,如果管涌一旦冲决,就会全线崩溃,后果不堪设想。仔细想想,生活中的"萍风"现象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只是绝少有人把这种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思索罢了。在许多单位、部门、家庭,都可能发生这类现象:突如其来的意外打击,偶然性的失足,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与感情纠葛,外部环境骤变,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引起心里震荡波动。领导与群众、同事之间、夫妻长幼之间,仅仅因为一点小小的误解磨擦、一个漫不经心的举动、针尖麦芒般的小事,初始细微,有时看似不相干的原因,导致势不两立、大动干戈,自杀、他杀,矛盾激化、群体闹事的,也时有所闻。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由小到大、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古今中外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和社会的事件,一些群体闹事风波,一开始往往只有少数人在搞,由于疏于监察和防范,后来才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这些年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政治警惕性不高,工作不深入,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酿成那里不该发生事端和风波,实在该警觉了。前些天,山西省朔州某村发生一起特大爆炸案,炸死50多人,炸伤几十人。案由仅仅是由于某村民的妻子跟别人跑了,心里怨恨,于是自制炸药准备发泄怨气;在邻居举行结婚仪式时引爆炸药,造成血肉横飞,毁掉半拉村子。如果事先有人帮他解思想扣子,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好莱坞从来不会放过这么有趣的一个理论来作为拍摄电影的题材,整整七年的准备拍出来了现在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蝴蝶效应>。此电影讲的是男主角凭借一本日记,可以回到过去生活中某些特定的段落,改变了那些段落中的某些细节,之后的整个人生和周围人的命运全都会有彻底的改变,只是每一次改变总有人要倒霉,最后主角只好牺牲自我才让周围人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说实话,以我现在的水平,只看了一遍这部电影,除了能体会到他是经典的,有深度的之外,很难联系到什么别的。比如说大多数人在影评里提到的物理悖论,自然争论等就不是很了解,呵呵,跟我很久不学理科有关系吧。
影片中间的情节很诡异,凯文的记忆被几个典型的灰色事件影响着,从而影响着周围人。姑且不论他通过改变记忆来改变未来的事情是不是合理,单看这种预料与实际发生的巨大差别,就能给我心灵以震撼。从中学时候的哲学课上,就被教导过,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现在联系这个电影,再联系在百度看的影评,才体会到马克思可真伟大,用简洁的哲学来概括了很多自然科学定量研究的东西。他的这个论点在什么时候都可以作为总纲,作为前提指导别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在祖母悖论还是平行理论,都是基于事物联系的观点的扩充。
也许关于这种物理,空间等概念的东西,我想破脑袋都不会搞明白,还是有空去跟BF探讨一下好了。他最近在看一本叫《时间简史》的东西,应该会能给我讲讲相关的东西。他跟我不一样,不像我看很多文学小说什么的,他爱看的东西都是理性的,对自然科学的介绍的什么。记得他原来说过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创造一种理论,理论的进步才推动了多种东西的发明,理论是科学前进的基础。我原先就很疑惑,为什么爱迪生发明的东西远远比爱因斯坦和牛顿多,而人类历史上却没能把他和后两人放在同一高度。现在想想,好象正如BF说的,迦利略、牛顿、爱因斯坦之所以能被称为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他们是一整套成体系的理论的奠基人,他们是巨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高中课本上曾有很简单的介绍,当时说的是如果运动的速度超过光速,就有可能回到过去。这个就涉及了穿越时空的流行话题,跟本电影有关系。但是此电影说的不是能否回到过去的问题,而是过去生活对现在的影响。我看电影,有很多事情搞不清,比如为什么人的出发点是好的,而无论怎么设计,却冥冥中好象有种力量,指导着发展,只能使事情越来越坏||||| ,有没有变好的可能???想想埃文是多么无辜,美丽的愿望最后都被毁了,不禁很同情他。
据说《蝴蝶效应》的结局有两个:
一个是导演加长版的结尾,
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埃文的母亲即将产下埃文,
进入历史的埃文决定自己结束这一切,
他用双手掐住了脐带,
结束了自己刚要开始的生命,
现实的生活中没有埃文,
凯莉跟汤米被离婚后的一母亲监护,
远离了那个BT父亲,自然也就没有了雷管事件。
.
另一个剧场版的结局是埃文看到的家庭电影是第一次认识凯莉的聚会,
回到从前的埃文骂了凯莉,他与凯莉没有成为好朋友,
凯莉跟汤米的监护权也由母亲得到。
工作后的埃文在街上偶遇凯莉,但却没有相认。
我看的是剧场版的结局,最后凯丽和埃文擦肩而过的情节很独特,他们好象有默契的回头张望,而又放弃般的回过头去踏上各自的道路。结尾的似曾相识的迷离结束在oasis的《Stop Crying Your Heart Out》的歌声中……久久回响。有情人的分开也许不应该归结于埃文自作聪明的改变过去,而要归于不能预料的联系在命运中的捉弄吧。
这部片子并不象室友推荐给我的时候说的那样恐怖。我觉得与其像她把《蝴蝶效应》归类到恐怖片,不如把他归结到伦理片或者科幻片。《蝴蝶效应》对人性的探索,对心理阴霾的揭露不输于《楚门的世界》。两者反常规的拍摄手法都很独特,即使奥斯卡不青睐他们,他们也会在影迷心中鲜活的存在着。
更巧合的是,《蝴蝶效应》和《楚门的世界》都借着一点科幻的成分,来表现爱情。男主角的每一次抗争,都是希望爱情更完美,能和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也可能是我这人看耽美小说多了,把泪腺培养的巨敏感,现在看这种并不是苦情的东西也能乱感慨一把的。像《蝴蝶效应》中最有余味的地方就是它的结局,不完美,非常的不完美。擦肩而过的两人若有所失的眼神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埃文最后无法回头的选择表明,他要的不是自己的爱情,而是凯丽的幸福,多么伟大……
比起《蝴蝶效应》的不完美,《楚门的效应》的结局就好多了,楚门和初恋情人最后一定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祝福他们……
很喜欢扮演女主角的凯丽的艾米·斯马特说的一句话,她说:“我们一起象坐过山车一样在不同感情模式和诡异场景中一掠而过,仿佛这是个伟大旅程,凯丽和埃文不过是一对再平凡不过情侣,他们只是想要让彼此幸福,想要尽力跟上过去和现实的变化,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真的相信彼此,不管发生了怎样天塌地陷的不可思议的变化。”
呵呵,写了这么多,最后废一句,《蝴蝶效应》是一部好电影,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人喜欢。
什么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理论
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的发现谈起。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的差异,结果却偏离了十万八千里!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以致科学家都不理解,几家科学杂志也都拒登他的文章,认为“违背常理”:相近的初值代入确定的方程,结果也应相近才对,怎幺能大大远离呢!
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 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不等于2。
激光的生成就是非线性的!当外加电压较小时,激光器犹如普通电灯,光向四面八方散射;而当外加电压达到某一定值时,会突然出现一种全新现象:受激原子好象听到“向右看齐”的命令,发射出相位和方向都一致的单色光,就是激光。
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
如:天体运动存在混沌;电、光与声波的振荡,会突陷混沌;地磁场在400万年间,方向突变16次,也是由于混沌。甚至人类自己,原来都是非线性的:与传统的想法相反,健康人的脑电图和心脏跳动并不是规则的,而是混沌的,混沌正是生命力的表现,混沌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比非混沌系统快。
由此可见,非线性就在我们身边,躲也躲不掉了。
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所谓“蝴蝶效应”之说就不胫而走,名声远扬了。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
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