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2024-12-23 02:38: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释义: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损:减损。减损多余的,补充不足的。指填平补齐。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

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他的愿望。

作者成就: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老子认为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回答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如下: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猜配绝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穗姿就要加以补足。

注释
事物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大千世界的客观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


出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在《道德经》里的话。《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部分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通俗的白话译文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人之道:指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律例。损:减损。减损多余的,补充不足的。指填平补齐。

主要思想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对道教的影响

道教的教理教义,如上善若水、尊道贵德、道生德育、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长生久视等根本宗义,皆源出于《道德真经》。祖天师张道陵建立道教教团之时,即以《道德真经》为圣典,并作《老子想尔注》,阐说道教要旨和修行准则,初步建立起道教教义思想体系,以“正一”之名来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学说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经典和许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据《道德真经》这部圣典加以充分的发挥,或作必要的演绎。道教尊奉的《南华真经》和《冲虚真经》,承扬《道德真经》的思想,对道教修身体道、精神逍遥、坐忘养生、神仙变化等思想加以丰富和阐扬,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学说在后世高道的继承阐扬下,过渡到道教的教义学说,彼此打成一片。《太平经》以宗教教化而立论,对《道德真经》“道”生化天地万物的创世说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教义作了充分阐释。葛洪的《畅玄》所讲神仙之术,亦当属于太上道家之系统。《度人经》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主旨,正体现了《道德真经》的根本宗义。总之,道教的教义思想无不根本于《道德真经》,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经》为圣典。

成书时间

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据道教典籍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史,后来迁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现存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


启迪

《道德经》告诉你:做个有心机的好人,能对付坏人,也不用变坏!

你是否为一个感性的人?会因为别人对你释放的一点点善意就哭得稀里哗啦,直到长大以后才发现自己只是被欺骗。你真心的对待别人,却被别人当作是犯傻,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认可。当我们遭遇这些的时候,我们心中往往就会有一个声音,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个有心机的好人,至少可以保护好自己,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坏人,同时也不希望自己变坏。

回答3: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意思:
大自然的规律,遵循的是减少多余的去补给不够的。人的处世原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已经不够的去奉献给有余的。
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

回答4: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解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意思是,自然界的运行方式是通过削减过剩的部分来弥补不足的部分。这是在描述天道的运行原则。天道是指宇宙自然的规律和运行方式。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是,与自然界不同,人类的行为方式通常是相反的。人们倾向于追求过多的东西,而不愿意削减自己的欲望和贪婪。这种行为导致了不平衡和不和谐。

这句话的含义是,自然界的运行方式是以平衡为基础的,通过减少过剩和补足不足来保持和谐。而人类往往追求过多,不愿意削减自己的欲望,导致了不平衡和不和谐的状态。

老子在这句话中提出了一种对比,以启示人们应该追求节制和平衡,遵循自然的规律,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回答5:

天之道产生人之道,人是自然的人,人是社会的人,大自然产生社会产生人,人有意识,与无生命的物不同,人问利,人喜强厌弱,物之道如水趋平,人之道不断努力求上进求进步。天之道在一定范围内不适用于人之道,人修道当修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