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飞天员2

2025-02-22 23:22: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四章

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C)
A.社会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A)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D)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 B.赎买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C.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官僚资本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C)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社会主义性质
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C)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6.在对资本主义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第二阶段,采取的利润分配政策是(D)
A.定息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7.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仍具有两面性,主要表现为(C)
A.革命性和妥协性 B.主动性和被动性
C.剥削工人的一面和接受共产党领导和改造的一面 D.有进步性和顽固性
8.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C)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全国大陆的统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9.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D)
A.限制 B.征用 C.没收 D.赎买
10.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D)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三、简述题
1.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简称“一化三改”,其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逐笔实现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主要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辨析题
1.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其性质确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因为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者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但因为社会主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
2.在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这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1952年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完成后,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党提出了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过度时期结束。

五、论述题
1.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2.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一条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3.试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兼评“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
(1)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革命转变的途径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不停顿的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具备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第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三,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4)“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它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脱离了中国实际;第二,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早已证明行不通;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确立,再补资本主义课,是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

( 1 )根据材料 1 ,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 2 )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 3 )材料 2 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 4 )参照材料 3 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第五章

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D)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3.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A)
A.发展 B.改革 C.依法治国 D.市场经济
4.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在(C)
A.1978年 B.1980年 C.1992年 D.1995年
5.社会主义本质是(D)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B)
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阵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7.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变成(A)
A.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B.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
C.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D.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8.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B)
A.教育 B.人才 C.发展 D.技术革命

三、简述题
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新概括。
(1)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阐明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第三,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四、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本命题正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本命题不完全正确。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1)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前一句是正确的。(2)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某种程度的贫困状态。目前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是不准确的。

五、论述题
论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们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的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所以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六章

一、 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是(D)
A.市场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
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C.生产力落后并且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D.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3.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是(B)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5.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D)
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番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6.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系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是(C)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变革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9.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0.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的是(B)
A.党的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是(A)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三、简述题
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3. 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简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四、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本命题错误。社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法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使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本命题错误。我国社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社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明确并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能迎刃而解。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

五、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