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春节姗姗来迟,而中国古代历法系统中关于“春天到来”的另一个标志性日子“立春”却在10多天前就已到来。为什么这两个日子会相隔这么久呢? 对于北京古观象台的王玉民博士来说,这是两个经常会被问到的关于春的问题之一——另一个是“为什么有的年份里会出现两个立春”。王玉民解释说,这其实是由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造成的。中国古代历法“农历”,有的时候会被称为“阴历”。确切地说,农历是“阴阳合历”。 早期人类对天文学的认识,与历法的制定关系密切。 所谓历法,指的是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中国古人仰观天象,得出了有关日月变化的一系列规律:太阳的出没、昼夜交替为“日”;月相变化、月轮盈亏为“月”;禾谷成熟的物候、寒来暑往的周期为“年”。以月亮(太阴)圆缺变化作为计年标准的历法叫“阴历”,而按照四季变化,以太阳运行为标准的历法叫“阳历”。我国所实行的农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置闰月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这一特性造成了立春与春节间隔时间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农历则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月亮看不见)的日期作为月首,也就是“初一”。望日(月圆的时候),则是“十五”。月球相对于太阳绕地球公转一周,称为朔望月。另一方面,“二十四节气”按照寒暑情形,敬授农时,以太阳运行为标准。两者周期并不同步,这就导致了春节与立春时间间隔的变化。 置闰是阴阳合历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日,因此阴历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这样一年12个月,是354天或355天。而阳历则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大约为365天。 由此,阴历与阳历一年相差10天左右,三年就要相差一个多月了。这样,每两三年就得增加一个“闰月”。具体的置闰方法,最初是“三年一闰”,但随着历法计算的不断精确与深入,置闰法逐渐发展,并最终定型为“十九年七闰”。 刚刚过去的丙戌年是闰年,且置闰于七月,一年长达385日,所以,丁亥年的春节也便姗姗来迟,到公历2月18日才开始新一年的轮回。 王玉民指出,一般来说,春节移到公历1月下旬时,就要置闰月了。插入闰月后,农历的这一年就会超过380天。这样就会把相隔365天的两个立春都包容进来。农历该年的年初必有一个立春,年尾也会有一个立春。刚过去的丙戌年就是这样一个年份。
用天干地支来纪年.可以用公式来算.例如:1998用1998减去3得的数的个位数是5,也说是对应天干的第五位(戊),然后再用所得的差(1995)除以12,所得的余数(3)即是相对的地支的第三位(寅),1998年用天干地支纪年也就是戊寅年.
参考: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2007-3=2004
2004/12=167余数是0也就是地支的最后一位.( 丁亥年)
^^有不懂的请询394449110(QQ)
天 干 (十干) 地 支 (十二支)
干支
名称 甲、乙、丙、丁、戊
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
阳 甲、丙、戊、庚、壬 子、寅、辰、午、申、戌
阴 乙、丁、已、辛、癸 丑、卯、巳、未、酉、亥
天干地支,配合农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所谓“阴历”纪年法。
比如:今天是公元纪年的2007年9月23日,也是丁亥年八月十三。
六十年一甲子以此纪年,月和日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