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怎么解释

2025-02-25 15:57:2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佛教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看到的现量境。“一”是讲的性,是讲的体,体是一个;“一切”是讲的现相,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是一个体,一个体变无量无边的法相,这是从性相上来解释。

1、现象之异体关系,即一与十乃相对待,一为十之基数,十由十个一所构成,无一即无十,既得成十,故知"一即十",同理可证成"十即一"。

2、现象之同体关系,十中各个一之自体,即是第一个一,换言之,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谓"十即是一"。同理,视十为自体,一为构成十之因素,故其自体亦是性空,称为"一即是十"。由此证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皆不离相即关系。故一尘中,即与一切佛土相即;一念中,亦与无量之时间相即。

扩展资料:

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江苏无锡拉开帷幕。“一即一切——佛教与互联网”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如《华严经》中的“因陀罗网”。全球互联网的影响,如今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实现跨阶层,近距离的即时沟通。

佛教当然也不可能自外于这个以科技文明为表征的时代。年轻僧侣和普通年轻人一样,同样不可能避开互联网的影响。在社交传播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出家人应该在从事弘法利生事业之外,更要积极学习和运用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等。一即一切,世界是一个大网络,而网络又是一个小世界。

参考资料: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百度百科

回答2:

佛教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佛陀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看到的现量境。
它不是由思虑所得,它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这也正是佛陀告诫“不可思议”的原因。
“不可思议”,不是不能思议,而是不让你思议,因为佛教修行的果报,不是由思议所得。
佛陀修行的果地,是生命我摒弃一切意念活动后,在生命本能的作用下,自然呈现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一种样子,一种有别于种种现象的客观实在。
在这个境界里,整个宇宙(包含着已知、未知的所有实在——无限)是一个整体,规定、制约宇宙万象的定律、原理和规律,只有一个。
在这个境界里,宇宙万象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境界里,宇宙间所有生命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境界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这个境界里,天下的一切学问是相通的,是相同的。
种种迥然各异的文化现象,是由文化创造者们,种种偏狭的心态造成。
在宇宙的怀抱,真理只有一个,不需要任何人去发明、去创造,我们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摒弃一切意念活动,放弃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虚妄之想随顺自然,还自然于自然。

回答3:

指在本体上,个体(一)与全体(一切)之圆融无碍、空有相即。指华严、天台等圆教所说圆融无碍之极理。旧译《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云(大正9·395b):“住于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卷四〈卢舍那佛品〉偈云(大正9·414b):“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卷九〈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亦谓(大正9·450c):   “知一世界即是无量无边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即是一世界,知无量无边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无量无边世界。(中略)长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长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数阿僧祇劫,不可数阿僧祇劫即是一劫。(中略)无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知一切劫入无劫,知无劫入一切劫。”

回答4: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其中含摄科学的道理在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是证悟后的圣者菩萨的境界。凡夫难以意会,只能比量推理。用科学的解释就类同于科学中的全息理论。可以搜寻一下全息理论。简单的例子:一个手掌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大致状况。

回答5:

心外无法。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鸟树木、皆在你的心中(心包太虚)。譬如在梦中,山河、星辰及一切事物皆在心念产生的梦里,梦里的一切皆来自心识、心念,只是幻相差别,性无二别,一念无明,妄生法界及一切事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觉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钟无差别。”——觉林菩萨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