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如何学习?

2025-02-25 20:57:2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
  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
  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
  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
  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
  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
  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
  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
  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
  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
  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
  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迟脉迟脉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
  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
  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
  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
  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
  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
  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
  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
  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
  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
  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
  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
  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
  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
  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2]
  脉象辨识

  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
  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
  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
  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
  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
  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
  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
  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
  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回答2:

脉诊技术相对来讲不好学习,从脉象,脉经,,,,脉诊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所以想学习得话脉络要掌握清楚,中域教育张震脉诊可以从基础学 起来,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每个脉络都会每个脉络得特点,但是又大体相似,所以要用心学习

回答3:

可以百度一下,

“ 老中医收徒弟 ”

,看下有没有老中医收徒弟的那种,中医脉诊辩证需要有会脉诊的老中医手把手的教,辩证不准确更谈不上下药开方了。中医培训,很难学到真才实学。如果有老中医带徒弟的话,收费会比中医培训要高的多,关键是现在没有几个老中医愿意带徒弟。

回答4:

知其理,多实践,多总结,多验证。建议最好跟名医老师学习。在大众中去实践。洞察毫厘,总结辩证,再回到实践中去。

回答5:

这个 确实有难度~ 我们学生时候都不好学 主要是经验太少 相信要点老师都说了 要真正学会 得到临床 最重要的是 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