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在文房四宝中,较之笔、墨、砚晚出。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
扩展资料: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
纸的文化与历史
纸的文化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 造纸的过程)
一般印刷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造纸厂一般需贮存足够用4~6个月的原料,使原料在贮存中经过自然发酵,以利于制浆,同时保证纸厂的连续生产。经备料工段把芦苇、麦草和木材等原料切削成料片(供生产化学浆)或木断(供生产磨木浆),再把小片原料放到蒸煮器内加化学药液,用蒸汽进行蒸煮,把原料煮成纸浆,或或把木断送到磨木机上磨成纸浆,也可经过一定程度的蒸煮再磨成纸浆。然后用大量清水对纸浆进行洗涤,并通过筛选和净化把浆中的粗片、节子、石块及沙子等除去。再根据纸种的要求,用漂白剂把纸浆漂到所要求的白度,接着利用打浆设备进行打浆。然后在纸浆中加入改善纸张性能的填料、胶料、施胶剂等各种辅料,并再次进行净化和筛选,最后送上造纸机经过网部滤水、压榨脱水、烘缸干燥、压光卷取,并进行分切复卷或裁切生产出卷筒纸和平板纸。如果生产要生产涂布印刷纸,则需要干燥中部或生产成卷筒纸后经涂布加工而实现。
除以上基本过程外,还包括一些辅助过程,如蒸煮液的制备、漂液的制备、胶料的熬制及蒸煮废液和废气中的化学药品与热能的回收等。
灞桥纸: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
蔡伦纸:
蔡伦,汉代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左伯纸: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藤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
纸的历史
纸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来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简牍)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木太笨重,于是便导致了纸的发明。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纸的发明虽很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政府文书仍是用简牍,缣帛书写的。至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纸面有明显的纹路,其纸紧薄而匀细。剡溪有以藤皮为原料的藤纸,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不留墨。东阳有鱼卵纸,又称鱼笺,柔软,光滑。江南以稻草,麦杆纤维造纸,呈黄色,质地粗糙,难以书写。北方以桑树茎皮纤维造纸,质地优良,色泽洁白,轻薄软绵,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称棉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因当时把鱼网破布划为麻类纤维,所以统称麻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染纸新技术,即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有的先写后染,有的先染后写。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五代制纸业仍继续向前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此纸"滑如春水,细密如蚕茧,坚韧胜蜀笺,明快比剡楮"。这种纸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宋代继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纸传统,出现了很多质地不同的纸张,纸质一般轻软,薄韧,上等纸全是江南制造,也称江东纸。纸的再利用开始于南宋,以废纸为原料再造新约,人称还魂纸或熟还魂纸,具有省料,省时,见效快的特点。
元代造纸业凋零,只在江南还勉强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纸业才又兴旺发达起来,主要名品是宣纸,竹纸,宣德纸,松江潭笺。清代宣纸制造工艺进一步改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纸。各地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笺,如描金银图案粉蜡笺,描金云龙考蜡笺,五彩描绘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三色纸上采用粉彩加蜡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银画出各种图案。笺纸的制作在清代已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另外,我国从晋代开始朝廷就从邻国接受贡纸,如南越进贡的侧理纸(或称苔纸),是以海苔为原料,加上味甘,大温,无毒的侧理制成的越南纸。朝鲜进贡的高丽纸,鸡林纸为历代统治者所喜爱。到清代则有朝鲜的丽金笺,金龄笺,镜花笺,竹青纸,越南的苔笺,日本的雪纸,奉书纸,西方的金边纸,云母纸,漏花纸,各色笺纸,回回各色花纸等。
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出自《史记》
纸醉金迷
据《清异录·金迷纸醉》中记载,唐昭宗时,有个医生叫孟斧,经常出入皇宫给皇帝治病,对宫中的情况很熟悉。唐朝末年,流落到四川,但他仍然十分羡慕帝王的奢侈生活和宫廷的豪华,生活起居都极力模仿宫廷生活的样式,就连住所也仿效着宫廷的装饰。他的住宅里有一个小房间,窗明几净,所有的家具都包上一层金纸,满屋金光闪闪,光彩夺目。他的一个要好的朋友见了,回去就对人说:“只要在那个房间里稍坐一会,就能令人陶醉沉迷。”
“纸醉金迷”(或“金迷纸醉”)比喻追求骄奢淫逸、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
洛阳纸贵
晋代左思作《齐都赋》一年始成。复以十年之久,作《三都赋》。在其舍中院内,以及茅厕皆置纸笔,偶得佳句,当即录之。自认所学不多,便求为宫禁藏书郎。其赋成后,仍未获士人青睐。左思自认其作不逊于汉时班固与张衡,恐一人之褒贬而遭埋没。便请文学家张华过目,张华阅后,咸认为佳作,可媲美班张之文。复请教当时名士皇甫谧,谧观后欣然为之作序,自此名声大噪。由于都城洛阳权贵之家,皆争相传抄《三都赋》,遂使纸价上扬,为此而贵
与纸有关的成语白纸黑字bái zhǐ hēi zì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
意思:白纸上写下了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
挥毫落纸huī háo luò zhǐ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意思:毫:毛笔。指写字或作画。
金迷纸醉jīn mí zhǐ zuì出处: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意思:形容剥削阶级奢侈豪华的生活。
嚼墨喷纸jué mò pēn zhǐ出处:晋·葛洪《神仙传·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许人……又能吞墨,舒纸著前,嚼墨喷之,皆成文字,满纸各有意义。”
意思:本是传说,后形容人能写文章。
力透纸背lì tòu zhǐ bèi出处: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意思: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洛阳纸贵luò yáng zhǐ guì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意思: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满纸空言mǎn zhǐ kōng yán出处:
意思:满纸都是废话。形容文章空洞,毫无内容。
片纸只字piàn zhǐ yán zì出处: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意思: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三纸无驴sān zhǐ wú lǘ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意思: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一纸空文yī zhǐ kōng wén出处:
意思:只是写在纸上没有兑现或不能兑现的东西。
倚马七纸yǐ mǎ qī zhǐ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意思:比喻文章写得快。
跃然纸上yuè rán zhǐ shàng出处:清·薛雪《一瓢诗话》三三:“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
意思: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纸贵洛阳zhǐ guì luò yáng出处:《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意思: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纸落云烟zhǐ luò yún yān出处:晋·潘岳《杨荆州诔》:“翰动若飞,纸落如云。”
意思:形容落笔轻捷,挥洒自如。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意思: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醉金迷zhǐ zuì jīn mí出处:宋·陶谷《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意思: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综述
纸的发明:纸在文房四宝中,较之笔、墨、砚晚出。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韶,扬及皖,赣等地,产量,质量与日俱增。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
纸的普遍使用,不但促进了书籍文献资料的猛增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而且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和汉字字体的变迁。在一片窄而坚硬的简牍上写字,笔锋受书写材料空间及质地所限制而不能充分施展。
有关纸的成语故事
1、洛阳纸贵,意思是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白纸黑字,意思是指白纸上写的黑字,指有确凿的文字证据,不容抵赖否认。
3、跃然纸上,意思是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纸的成份
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植物纤维,原料中除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尚有其他含量较少的组分,如树脂、灰份等。此外还有硫酸钠等辅助成分。
纸张中除了植物纤维,还需要根据不同纸材添加不同的填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纸
西汉时期以灞桥纸为例,经专家检验,得出这种早期汉纸的特征如下:
(1)纸质粗厚(厚O.14毫米),表面皱涩;
(2)表面有较多的纤维束,甚至是未打碎的麻绳头;
(3)纤维组织松散,交结不紧,分布不匀;
(4)显微镜下观察纤维帚化度低,细胞未遭强度破坏;
(5)纤维交织时透眼多而大;
(6)外观呈淡黄色;
(7)无文字,木便于写字,只能作包裹之用。
以上说明西汉是麻纸的萌芽阶段,产量不太大,产地不广,质量有待提高,仍不足以代替帛简。但西汉罗布淖尔纸上,看到有被砑光的痕迹。可见纸的砑光自西汉即已开始。
东汉写字用纸的记载,史不绝书。
《后汉书·邓皇后纪》载,永元十四年(1O2年)邓后即位,在这以前,"万国贡献竟求珍丽之物,自后即位,悉令禁绝,但供纸墨而已"。《太平御览》卷6O5引《东现汉纪》也说邓后即位后,"万国贡献悉禁绝,惟岁供纸墨而已"。这条记载在年代上早于蔡伦献纸于朝廷的元兴元年(1O5),可见东汉早已有了良纸。《后汉书·百官志》载,少府守宫令"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尚书令有丞"假署印绥及纸笔墨诸材用库藏"。可见,宫廷内有专门掌管纸墨的官吏。《后汉书·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曰:“笃欲写《左氏传》,无纸。〔其师」唐溪典以废「片戋」记与之,笃以「片戋」钱记纸不可写,乃借本诵之。”《北堂书钞》卷1O4引延笃(167年卒)答张奂书:"惟别三年,梦想记忆,何月有违,伯英(张芝)来惠书四纸,读之反复,喜不可言。"
东汉纸
东汉的字纸除在新疆、内蒙古出土外,近来在甘肃也有出土。1974年1月8日,当时的武威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社员在旱滩坡修水利时,发现一座汉墓,从中出土有木俑、牛车、木盒,陶器、剪进五铢钱等。有趣的是,在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党寿山:《甘肃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发现古纸》,《文物》1977年第1期)。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墓葬和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2世纪后半叶。旱滩坡纸出土后,已裂成一些碎片,最大的约为5×5厘米,存在于木牛车车箱两侧,三层纸粘在一起,纸上有较大的汉隶墨迹,明显可辨者有"青贝"等字。原料为麻类(潘吉星:《谈旱滩坡东汉出土的麻纸》),纸质细薄(厚O.O7毫米),表面平滑;纤维束少见,有很少较细的纤维束;纤维组织紧密,分布匀细;纤维帚化度较高,细胞遭强度破坏;透眼小而少;大部分呈褐色,老化程度大,少部分呈白色,有柔软性;用于书写。旱滩坡纸的这些特点,一眼就可看出质量之高。从这里可以推知,在造纸过程中对破麻布、绳头等原料,已采取碱液蒸煮、精细舂捣,反复漂洗等工序,制成分散度较高的纸浆,再用滤水性好的细密抄纸设备抄出来的。
东汉末,造纸术更有提高。还出现了名纸,"左伯纸"就是其中之一。据唐代张怀瓘《书断》卷一说:"左伯,字子邑,东莱人,……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汉末赵歧《三辅决录》引韦诞(179~253年)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在2、3世纪时,"左伯纸"与"张芝笔"、"韦诞墨"齐名,为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书法家所爱用。5世纪时的肖子良在答五僧虔信中描述说:"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仲将(韦诞)之墨,一点如漆;伯英(张芝)之笔,穷神尽意。"所谓"研妙辉光",无非是形容左伯纸造得精细,洁白光滑。它可能是一种加工纸。《后汉书·蔡琰传》载曹操欲使十吏就蔡琰(字文姬,蔡色之女)写书,文姬"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按曹操、蔡邕父女和左伯都是同时代人,则曹操命蔡文姬写字用的纸或许就是左伯纸之类的加工纸。由于有了纸,所以这时写字就不再用帛和简了。
在麻纸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东汉时还用树皮纤维造纸。树皮纸的出现,是东汉造纸技术史上一项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更广泛的原料来源,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汉代是否用活动的帘床纸模造纸,至今还没有从文献和实物上得到证实。以出土的汉纸作分析,那时用的是固定的织纹纸模来抄纸。用这种纸摸抄成纸后,贴近网筛的那面纸上印有织纹(经纬纹)而没有帘纹。所以汉纸无帘纹。
魏晋南北朝时期
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是作为新型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晋代已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彻底淘汰了简牍。
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甚至明令规定用纸作为正式书写材料,凡朝廷奏议不得用简犊,而一律以纸代之。例如东晋的豪族桓玄(369~4O4年)掌握朝廷大权后,在他临死的那一年(4O4年)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随即下令停用简牍而代之以黄纸:"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地下出土文物也表明,西晋时还是简纸并用,东晋以降,便不再出现简牍文书,而几乎全是用纸了。
我国造纸原料资源丰富,随着造纸技术的进步和推广,这个时期南北各地,包括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了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洛阳、长安、山西及河北、山东等地为中心,主要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陈朝的徐陵(5O7~583年)《玉台新咏·序》说:"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山东早在汉末就产名纸,东莱人左伯在曹魏时还在世,"左伯纸"名重一时。而长安、洛阳是在两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为造纸中心的。
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浙江会稽、安徽南部和建业(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的造纸中心,也产麻纸、桑皮纸和楮皮纸。北宋米芾《十纸说》:"六合(今扬州附近)纸,自晋已用,乃蔡侯渔网遗制也。网,麻也。"这时的浙江嵊县剡溪沿岸,成为藤纸中心,但在南方,仍以麻纸为大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广大纸工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积累了许多先进技术经验,因此名工辈出,名纸屡现。除前述左伯及左伯纸外,还有南朝刘宋时的张永。沈约(441~513年)《宋书·张永传》:"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他造的纸为当时北方所不及。
1964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晋代纸绘地主生活图,长1O6.5厘米,高47厘米,由六张纸联成,可能是迄今最早的纸本绘画。1966~1969年新疆出土的南北朝的民间剪纸,式样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而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的笔法圆熟流畅,有浓厚的隶书风味,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陆机等人也都是以麻纸挥毫。潘吉星先生对魏晋南北朝近百种古纸都进行了检验,证明其中90%以上都是麻纸(参见潘吉昌:《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第55页),以木麻和苎麻为原料的居多。
除麻纸外,这时期还采用其他韧皮纤维原料造纸,如楮皮纸、桑皮纸、藤皮纸等。从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为止,浙江嵊县南曹娥江上游的刻溪附近,更开创用野生藤皮造纸而久享盛名。
据文献记载,晋朝还有一种侧理纸,实即后世的发笺,以麻类、韧皮类等传统原料制浆,再掺以少量水苔、发菜等作填料,用量虽少,但因呈现颜色,放在纸面上非常明显。这种发笺纸在唐宋以后还继续生产,直到近代。外国的发笺,最著名的是朝鲜李朝的发笺。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加工技术也有相当发展,较重要的加工技术之一是表面涂布。所谓表面涂布,就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粘剂或淀粉糊剧在纸面上,再予以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面紧密,吸墨性好。这种技术在欧洲的首次使用,是1764年卡明斯在英国提出的,将铅白、石膏、石灰及水混合,涂刷在纸上。而我国的涂布技术要比欧洲早一千四百多年,常用的白色矿物粉原料有白垩、石膏、滑石粉、石灰或瓷土等。涂布方法是先将白粉碾细,制成它在水中的悬浮液,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使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涂施于纸上,因为纸上有刷痕,所以干燥后要经砑光。这类纸在显微镜下观察,纤维被矿粉晶粒所遮盖的现象清楚可见。
对纸张加工的另一技艺是染色。纸经过染色后,除增添外表美观外,往往还有实用效果,改善纸的性能。纸的染色从汉代就已开始。12世纪的刘熙《释名》说“演”字,就是染纸的意思。魏晋南北朝以后,继承了这种染潢技术并继续流传下来。
晋时染潢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先写后潢,或者是先潢后写。关于染潢所用的染料,古书中也有明确记载。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有"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之语。蘖就是黄蘖。东晋炼丹家葛洪(284~363年)在《抱朴子》中也提到了黄蘖染纸。黄蘖或日黄柏,是一种芸香科落叶乔木,其干皮呈黄色,味苦,气微香。我国最常用的是关黄柏和川黄柏。关于染纸技术,这时期也有专门记载。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专篇叙述染潢法。其中说:"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色年久色暗也。……「黄」蘖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淀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人则零落矣。"
黄纸不仅为士人写字著书所用.也为官府用以书写文书。下于民间宗教用纸,也多用黄纸,尤其佛经、道经写本用纸,不少都经染潢。现在各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的魏晋南北朝写经纸中,有不少是潢纸。这种风气后来到隋唐时尤其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黄纸呢?
第一,黄柏中含有生物碱,主要是小柏碱、少量的棕榈碱、黄柏酮、黄柏内脂等。小柏碱呈苦味,色黄。棕榈碱也呈黄色,味苦,可溶于水。这种生物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既延长纸的寿命,而同时还有一种清香气味;
第二,按照古代的五行说,金水水火土五行对应于五色、五方、五音、五味等等。五行中的土对应于五方中的中央和五色中的黄,黄是五色中的正色。故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典籍、文书也取黄色;
第三,黄色不刺眼,可长期阅读而不伤目;如有笔误,可用雌黄涂后再写,便于校勘。这种情况在敦煌石室写经中确有实物可证
包含“纸”的成语共有32个
一、5个在第一位:
纸短情长、纸贵洛阳、纸落云烟、纸上谈兵、纸醉金迷
二、12个在第二位:
白纸黑字、点纸画字、断纸馀墨、故纸堆、落纸云烟
满纸空言、片纸只字、三纸无驴、吞纸抱犬、一纸空文
一纸千金、重纸累札
三、9个在第三位:
都中纸贵、官情纸薄、金迷纸碎、金迷纸醉、力透纸背
洛阳纸贵、情长纸短、跃然纸上、钻故纸堆
四、6个在第四位:
断缣寸纸、鸿鳦满纸、挥毫落纸、嚼墨喷纸、迷金醉纸
倚马七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