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她的弟弟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
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要受体罚,每逢周日,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
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
这之后,父亲赶紧把夏洛蒂和她的弟弟接回家,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
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
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
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
扩展资料:
夏洛蒂·勃朗特善于利用当时现实生活中所提供的题材与人物,正确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作品富有时代的新气息,新色彩,既发议论又抒了情,写活了人。
有些章节时而沉郁悲凉,时而激昂慷慨,说明这些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她所强烈感受过、感动过的,也是她深刻观察到了的真情。
对于艺术创造,夏洛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认为文学需要内在的激情和创造性,艺术不是机械的技巧模仿。
她崇尚内心燃烧着精神火焰的人,并将其引为同类。夏洛蒂的小说作品表现的是孤独、卑微的个人在现实中的痛苦和挣扎,但是她的内心始终洋溢着入世的、酷爱生活的人文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作家。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于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
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
扩展资料:
夏洛蒂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代表。她写作的宗旨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为自娱或取悦于少数有闲者。她坚持作家的社会职责,坚持文学的社会功能。她强烈反对不道德的文学艺术,在这种宗旨下夏洛蒂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夏洛蒂·勃朗特善于利用当时现实生活中所提供的题材与人物,正确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作品富有时代的新气息,新色彩,既发议论又抒了情,写活了人;
有些章节时而沉郁悲凉,时而激昂慷慨,说明这些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她所强烈感受过、感动过的,也是她深刻观察到了的真情。
作为社会的主体,女性不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和社会,不是无原则地妥协和牺牲。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女性要学会依靠自己,独立面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挑战。
在情感、心理、精神上告别软弱、依赖和无助,清除各种遏制人成长的同绊。无论是夏洛蒂勃朗特本人还是她所创作的简 爱都体现了这种性别意识中的人格决定倾向。
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洛蒂·勃朗特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并于一八五三年十一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爱玛》。 一八五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十八岁的夏洛蒂终于克服固执的老父的反对,和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迟来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慰藉和欢乐,但婚后的幸福竟是那么短暂,六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归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一八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39岁的夏洛蒂不幸离开了人间,还带去了一个尚未出世的婴儿。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江苏教育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上…《小草与大树》一课介绍过勃朗特三姐妹脱颖而出前的心路历程。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豪渥斯,父亲是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5岁时,母亲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生活艰苦凄凉。好在父亲是毕业生,常常教子女读书,给他们讲故事。1824年,两个姐姐、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由于那里的条件极差,第二年学校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姐姐都染上此病,痛苦地死去。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她们最感兴趣的是写作。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在学校里当教师。她边教书边写作。1836年,她大胆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诗人的一顿讽刺。这并没有使她丧失信心,仍然坚持写作。之后,她们的姨妈拿出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攻读法语。这样,她们进了布鲁塞尔的法语学校。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筹办学校。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1845年,她们三姐妹自费出版一本诗集,但却卖掉了两本。她们没有气馁,又开始埋头写小说。后来,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分别写了《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夏洛蒂的《简•爱》,令出版商大为惊喜。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使英国文坛大为震惊。
不久,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接着,艾米莉和安妮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埋头写长篇小说,之后去了伦敦。在伦敦,她结识了不少作家,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 1852年,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夏洛蒂不懈努力,最终说服了父亲, 在1854年6月结婚。他们的婚后生活幸福。夏洛蒂在照顾家人之余,仍花大量时间写作。可是,她只过了6个月幸福生活,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那年她才39岁。
181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 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孩子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校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