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简单的语言说一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

2024-12-23 07:04:5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征服了以色列王国,其居民被亚述人同化。从此,犹太人向外离散过程开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消灭了犹太王国,其国王和大批居民被掳到巴比伦。

  于是犹太人开始在世界各地流浪.后来,由于犹太人大都成了有钱人,又经过2战德国对他们的迫害,于是要决定找一块地方让所有流浪的犹太人生存下来.选哪里呢? 还是回到老家耶路沙冷吧.于是就在那里建立了国家.但是耶路沙冷已经又了穆斯林的圣地.于是英国来搞了个以巴分治,把耶路沙冷分成两部分(就跟把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留个克什米尔共管;把德国分成东西德,柏林分两边一样).于是,两个国家为了耶路沙冷,打仗再打仗.终于演变成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对抗并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发展.

  黎巴嫩,伊朗,叙利亚基本上都是中东国家,阿拉伯是种族。这些国家中有些是因为资源争夺而战。如阿拉伯地区的石油。再就是宗教复杂引起的争端。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又分什叶派和尼逊派;基督教,犹太教等等。如阿拉伯地区的石油,有些是历史问题造成的领土争端,如巴勒斯坦、以色列等。而且这些地方大多数缺水,经济单一落后,所以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比较乱。

  印巴争端的“导火索”——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印巴矛盾的焦点,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纷争之地。
  �克什米尔地处南亚次大陆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2500~4000米之间,因此不像南亚大部分地区酷热难耐,而是气候宜人,山清水秀,一派江南风光。夏季,这里是宜人的避暑胜地,天上白云朵朵,山顶白雪皑皑;山间松涛柏波,流泉飞瀑、莺歌燕舞;山下花木缤纷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因此素有“亚洲小瑞士”之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克什米尔为英属的“印度帝国”的一个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时,其归属未明确规定,一直是印巴之间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根据《蒙巴顿方案》,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近600万人口中,77%的居民为穆斯林,倾向巴基斯坦;20%的居民信仰印度教,统治者为印度教徒,倾向印度。印巴为争夺克什米尔,于1947年在该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持续一年多。同年12月,印度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并划定停火线,规定印度控制克什米尔约3/5地区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约2/5地区和1/4人口。1953年,印巴达成协议,克什米尔争端应通过公民的投票解决。因该地区未解决最终归属问题,印占区的穆斯林要求独立,反印活动未间断,印指责巴在幕后操纵支持;两国因此在实际控制线时有武装摩擦发生。印度在其控制区成立了邦联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由于克什米尔的争端连年不断,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建设发展,使原本兴旺的旅游业日益凋零,当地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但愿和平早日降临“人间天堂”——克什米尔。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个地区,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人口1,685,000(2001年调查结果),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数个世纪前,英国吞并了爱尔兰,随即大量殖民并屠杀当地居民,迫使不少爱尔兰人流亡北美,以至20世纪初爱尔兰南部独立时,爱尔兰北部的英国人数量超过了爱尔兰人,所以后来北爱尔兰投票决定前途时,当然是占多数的英国人要求留在英国。

  按1920年的爱尔兰政府法北爱尔兰和南爱尔兰同时诞生于1921年。南爱尔兰立刻改名为爱尔兰自由邦。按1921年的英爱条约爱尔兰共和国独立后北爱尔兰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爱尔兰共和国。北爱尔兰决定留在英国。大多数爱尔兰人(联合派)希望留在英国,但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派(民族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两派之间的斗争武装化。1972年北爱尔兰的自治权为此被取消。从1990年代中开始,两派的主要半军事组织达成一个不十分可靠的停火。

  北爱尔兰的政党可以分为两层:民族派的政党有社会民主工党(SDLP)、新芬党和其它一些小党,联合派的政党有北爱尔兰统一党(UUP)、民主统一党(DUP)和其它一些小党。

  新芬党理论上是一个极端的社会主义革命党,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爱尔兰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它与爱尔兰共和军(IRA)有联系。它的选民传统地主要来自城市里的天主教工人阶层和一些农村地区。自从1990年代中IRA停火开始它的影响力扩大了很多,并从传统的SDLP选民中获得了许多新的支持者。它参加政府的经验使它失去了一些极端革命的尖角,在欧洲议会中它一般与欧洲左派/北欧绿色左派联合阵线相连,但不是阵线中的一员。

  SDLP名义上是一个标准的社会民主党,它是欧洲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一员。但北爱尔兰的党派一般不基于社会阶层和经济阶层的分类,因此它的选民是多层的,它也拥有一个中层阶级的选民。SDLP支持爱尔兰合并,但反对使用武力。在过去十年中SDLP失去了许多支持者。党内目前有更加趋向新芬党的民族主义派别和放弃民族主义派别的斗争。

  人口和政治

  大多数北爱尔兰人属于两个不同的派别:联合派或民族派。外部的媒介往往用这两个派别的主要宗教信仰来区别它们。大多数联合派人士是新教徒,大多数民族派人士是天主教徒。但并非所有天主教徒支持民族派,也非所有新教徒支持联合派。与欧洲其它地区相似,在北爱尔兰近几十年中教徒的数目骤减,但这并没有减少两个派别之间的分歧。

  在联邦派中有类似的趋势,比较极端的DUP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比比较传统的UUP更占上风。UUP是一个超阶层的大众党派,从它建立到1972年它是北爱尔兰的执政党。从1970年代DUP建立开始它的主要支持者是中层阶级。UUP在欧洲议会中的成员属欧洲人民党。

  DUP的成员非常杂,它既有农村虔诚的支持者也有城市里无宗教信仰的工人支持者。在堕胎、死刑、欧洲联盟和女权等问题上它是右派,在同性恋权利问题上它似乎比较开明。DUP的政治一般比较趋向于帮助它的工人和农村选民,比如老年人可以免费乘车,欧洲联盟对农业的资助等。DUP在近年来获得了不少支持,它是唯一一个反对星期五和平协议的大党。在欧洲议会中它的成员不属于任何团体,但与民主与多元欧洲比较接近。

  总的来说,自从北爱尔兰和平过程开始以来,比较极端的新芬党和DUP发展得比较快。但也有比较乐观的人认为,在欧洲联盟中北爱尔兰独立的问题会越来越不重要。

回答2:

巴以冲突的由来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区也曾是犹太人的故乡,而且文本关于他们的传说为人所熟知。就以《圣经》为例,这本基督教经典所记载的就完全是犹太人祖先的故事。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们都认为不能从《圣经》中汲取太多的信息--这不是因为当中的记载不真实,而是因为难以证实它的真实性;再者,《圣经》只是一种信仰的产物--不过,由于大部分内容都被现今的犹太人所接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地了解故事的轮廓,因为今天的冲突以及耶路撒冷问题与宗教原因息息相关:

故事开始于上帝告诉亚伯拉罕离开自己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远赴迦南,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亚伯拉罕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国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一样。于是亚伯拉罕带领他的妻子和儿子们来到迦南,这大概就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区的主人的证据。他的儿子艾萨克(Isaac)和孙子雅各布(Jacob)都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个儿子,不知什么原因其中的十个非常憎恨他们的兄弟约瑟夫,并把他卖到埃及当奴隶。不过约瑟夫有一个解梦的本领,深得埃及国王的喜爱,于是他被封作宰相。后来雅各布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埃及投靠约瑟夫,并大量繁殖他们的后代,这些后代就第一次被称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为其斗争或者是与上帝作斗争?)。埃及国王看到繁盛的犹太人,视他们为威胁,为了除掉这个隐患,他找借口把这些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怜的犹太人反抗了,于是就上演了摩西领受十诫,带领以色列人返回故乡的故事。后事冗繁不再详叙。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BC,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以色列王国,而他们有两位出色的国王,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期间,发展贸易,以武力维持其统治,使以色列发展到鼎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神圣之地,这样就为巴以冲突的症结难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来,犹太人的历史,至少是他们认为的事实,显示出他们的民族特质,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更是一个克服灾难的民族,他们有勇气,也有力量与种种上帝的考验作斗争。但是他们近代的惨痛遭遇似乎比《圣经》记载的大灾难还更加悲惨,难道是他们的另一个考验?可以肯定的是,那惨绝人寰的经历永远刻在犹太人历经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国被灭亡以后,希腊罗马王国也曾占领过这片土地,犹太人就在这个时期流放都世界各地,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家乡,被迫逃到东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但人身利益却被大大的限制。也许是因为他们是一个聪明的民族,在政治、医学、艺术各领域成就斐然,于是就遭到别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时代和二战期间的大屠杀成为了犹太人最惨痛的记忆,也许是因此犹太人的愤怒一发不可收拾。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美两国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于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动大规模的战争。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担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巴解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的第18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留待以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谴责恐怖主义。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谈判之后,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计划。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

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三年前(2000)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犹太教古经典就曾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献祭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挪亚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毁,有重建,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胜地。原来的犹太圣殿遗迹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

踏步圣殿山,几乎每一个砖瓦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妙,或凄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沉入他们的心灵。但这种圣迹的重叠,也随即转化为宗教的纷争和历史的积怨,由此使这块方圆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载着太多的仇杀与血泪;在某种程度上,主导着巴以人民的对立情绪,直至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枪战,对于每一方而言,对会不屑和不满于对方的到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着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让。在阿克萨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巴勒斯坦其他墙别无二致。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犹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称为“哭墙”。许多犹太人就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方结束。结果是犹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犹太教的宗教导师)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

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穿过西墙右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三)总结

总结

可见,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回答3:

回答4:

美国的全球利益造成,地区利益和传统宗教加深,进而战争,再而不可共存是主要的原因

回答5: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宗教、土地、水源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