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列宁告诉我们,“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由此,我们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条逻辑主线的认识都是由“狭义生产观”来指导的。 “狭义生产观”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但随时间推移,它越来越成为阻碍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运作的理论障碍。而“广义生产观”的提出正是突破了这个局限。对于这两种生产观我试作如下的比较分析:
“狭义生产观”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归结为:“生产的内涵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改造过程;生产的外延则是指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与有形物质形态改造、创造相关的行业,并且是与分配、交换、消费相对应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具体说来,生产是“指以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在此,马克思把人类对物质资料的获取、加工和改造过程理解为生产过程。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从外延看,马克思专门分析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得到的结论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应间的一定关系。”
与“狭义生产观”不同,“广义生产观”认为“生产是一切社会组织将它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输入的是各种生产要素,原材料、能源、信息、人力、资金……输出的是产品和服务。这里指的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如软件、技术、专利、商标、服务等。并且,它将服务业的活动划入生产活动。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说,“狭义生产观”所指的生产是Production(制造),而“广义生产观”所指的生产是Operation(运作)。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最基本)、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
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