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内容简介: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就销售了420万册,翻成42国语言。由影帝梁家辉主演的《情人》更是让无数的影迷们叹为观止。
在离开她的中国情人54年后的一天,她的中国情人已去世了12年。她写他的恐惧消失了。文字泉涌而至,她必须快快地写,以便在它消失前写出来,文字自己来到。“《情人》是一本野蛮的书,它带来所有它遇见的东西,毫无区分,几乎无选择地迸出。”王道乾的译文读来富有韵味,《情人》的故事重现在你的眼前。
回答者:哆啦A梦萧萧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2-7 00:43
--------------------------------------------------------------------------------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欢迎的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1943:《厚颜无耻的人》(小说)
1944:《平静的生活》(小说)
1950:《太平洋大堤》(小说)
1952:《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小说)
1953:《塔尔基尼亚的小马》(小说)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说)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说)
1955:《广场》(小说)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说,中译本题为《琴声如诉》)
1959:《塞纳-瓦兹的旱桥》(剧本)
1960:《夏夜十点半》(小说)《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1:《长别离》(电影剧本,与钱拉·雅罗合作)
1962:《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
1964:《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
1965:《戏剧第一集》:《河流与森林》、《广场》、《音乐喜剧》;《副领事》(小说)
1966:《音乐》(电影剧本)
1967:《英国情人》(小说)
1958:《英国情人》(剧本)《戏剧第二集》:《苏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许是这样》、《萨加语》、《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9:《她说毁灭》(小说)《她说毁灭》(电影)
1970:《阿巴恩,萨巴纳,大卫》(小说)
1971:《爱情》(小说)《黄色的,太阳》(电影)
1972:《娜塔丽·格朗热》(电影)
1973:《印度之歌》(电影剧本)《恒河的女人》(电影)《娜塔丽·格朗热》附:《恒河的女人》(电影剧本)
1974:《说话的女人》(同扎维埃·戈蒂耶谈话录)
1975:《印度之歌》(电影)
1976:《巴克斯泰尔,维拉·巴克斯泰尔》(电影)《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电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电影)
1977:《卡车》(电影)《卡车》,附:《同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电影剧本)
《玛格丽特·杜拉笔下的地点》(同米歇尔·波尔特合作写成的谈话录)《电影伊甸园》(剧本)
1978:《夜船》(电影)
1979:《夜船》,附:《凯撒城》、《反面的双手》、《奥雷丽亚·斯代内》(电影剧本)
《凯撒城》(电影)
《反面的双手》(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丽亚·梅尔布尔纳说》(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亚而·旺库韦说》(电影)
1980:《维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滨》(小说)《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80年夏》(随笔)《绿眼睛》(电影剧本)
1981:《阿加塔》(小说)《阿加塔与没完没了的阅读》(电影)《外界》(随笔)《年轻姑娘与男孩》(录音磁带,扬·安德烈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朗读)《大西洋人》(电影)
1982:《罗马对话》(电影)
1982:《大西洋人》(小说)《萨凡纳海湾》(剧本)《死亡的疾病》(小说)
1984:《戏剧第三集》:《丛林困兽》、《阿斯贝尔思的证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说)
1985:《痛苦》(小说)《音乐续集》(剧本)《契诃夫的海鸥》(随笔)《孩子们》(电影,与让·马斯科洛和让-马克·蒂里纳合作)
1986:《蓝眼睛黑头发》(小说)《诺曼底海边的妓女》(小说)
1987:《埃米莉·L.》(小说)
1987:《物质生活》(随笔)
1990:《夏雨》(小说)
1992:《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小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剧本)
回答者:bailamos - 经理 四级 2-7 00:44
--------------------------------------------------------------------------------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参考书目
劳尔·阿德莱尔.《玛格丽特·杜拉斯》.伽利玛.1998.
回答者: 唐子畏 - 进士出身 九级 2-7 00:44
--------------------------------------------------------------------------------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作家也是情种
玛格丽特·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四岁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岁时来到巴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移民部担任秘书,并与罗贝尔·安泰尔姆结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泰尔姆曾被关进集中营,后来他娶莫尼克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后来在得知她的初恋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后,她又把《情人》改写为《北方的中国情人》(1991)。尽管小说中与她有关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忆已无所顾忌,笔触也更为大胆,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笔墨远比《情人》要多,对乱伦、同性恋的描写也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终没有说出她的初恋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来代表少女,用“中国人”来指她的情人。
--------------------------------------------------------------------------------
情人
劳儿之劫
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
夏夜十点半钟
情人
广场
写作
广岛之恋
情人·乌发碧眼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在《广场》前的话
韦耶尔冈爆冷折桂龚古尔奖(2005-11-7 )
杜拉斯: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2005-9-20 )
中法出版和文化交流:从伏尔泰开始,到杜拉斯炙热(2005-9-2 9)
2005BIBF傅雷出版计划整体亮相(2005-8-30 )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在《广场》前的话(2005-8-30 )
玛格丽特·杜拉斯 通往法国文化的一条通道(2005-8-23 )
男孩买克兰西,女孩买杜拉斯(2005-8-22 )
杜拉斯:雾状小说制造者——评《劳儿之劫》(2005-8-18 )
占书展零售半壁江山 析世纪集团三大热点(2005-8-11 )
时光流转,读到杜拉斯(2005-8-10 )
书展“迷宫”,不惧迷路(2005-8-8 9)
杜拉斯30部作品将在书展期间推出(2005-8-4 9)
读书让生活更和谐 本周末上海书市盛大开幕(2005-8-2 1)
王道乾版经典译作《情人》7月重出江湖(2005-8-2 1)
我把真实当作神话 ——杜拉斯访谈录(2005-8-1 1)
没有走出合上的森林——杜拉斯的《情人》(2005-8-1 1)
笔触如诉 才情越时空——重读杜拉斯(2005-8-1 9)
作品集出版还原真实的杜拉斯 是作家也是情种(2005-8-1 9)
经典、通俗齐头并进 译文社新书全面亮相2005上海书展(2005-7-29 )
“全集式”杜拉斯作品系列蓄势待发(2005-7-22 )
法国文坛,通俗小说唱主角(2005-5-20 )
和罗伯-格里耶在同一片天空下(2005-3-14 )
杜拉斯的《情人·乌发碧眼》(2005-2-11 )
文坛世界明星玛格丽特·杜拉斯(2004-12-24)
距离或绝望(2004-12-24)
不可模仿的玛格丽特·杜拉斯(2004-12-24)
回答者:周小佳 - 经理 五级 2-7 00:45
--------------------------------------------------------------------------------
玛格丽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四岁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岁时来到巴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移民部担任秘书,并与罗贝尔·安泰尔姆结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泰尔姆曾被关进集中营,后来他娶莫尼克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后来在得知她的初恋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后,她又把《情人》改写为《北方的中国情人》(1991)。尽管小说中与她有关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忆已无所顾忌,笔触也更为大胆,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笔墨远比《情人》要多,对乱伦、同性恋的描写也达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终没有说出她的初恋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来代表少女,用“中国人”来指她的情人。
回答者:gm151617 - 大魔法师 八级 2-7 00:45
--------------------------------------------------------------------------------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编辑]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编辑]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编辑]
参考书目
劳尔·阿德莱尔.《玛格丽特·杜拉斯》.伽利玛.1998.
[编辑]
外部连接
法国外交部《今日法国》杂志关于《玛格丽特·杜拉斯》对劳尔·阿德莱尔的采访(法文)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台港澳地区译为玛格丽特·杜拉, 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作家。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她创作灵感的源泉。1943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杜拉斯。
杜拉斯的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并加入共产党;1955年被共产党开除党籍。
她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在她后来的作品中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的故事。她早期的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给小说写作带来了革新,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遭到作者本人的否定。1984年,她的《情人》获得龚古尔文学奖。
杜拉斯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和10多部剧本,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如《广岛之恋》(1959)《情人》(1992)。同时她本人也拍摄了几部电影,包括《印度之歌》和《孩子们》。
杜拉斯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她不停的创作的正是这部小说。这个故事里充满着酷热、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杜拉斯很难描述,温柔还是暴躁?天才还是自恋狂?(参看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玛格丽特·杜拉斯》)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她自己写的:“我是作家。其它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
为了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忘掉纠缠我们的烦恼。可是写作既能掩盖也能曝露。所以杜拉斯在试探,重复,在寻找恰当的词语,“试着”写作,就像“试着”去爱一样,心里明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她的小说经常围绕着一个爆炸中心,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地的糅合在一起。“毁灭,她说”。这种语言又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大海一样的音乐,围绕一个主题无穷的变幻,倾诉和欢庆,控制和失控……
玛格丽特·杜拉斯与1996年3月3日逝世,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杜拉斯的作品
《厚颜无耻的人》 1943年/小说 布隆出版社,1992年伽利玛出版社再版
《平静的生活》 1944年/小说 伽利玛出版社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1950年/小说 伽利玛
《直布罗陀的水手》 1952年/小说 伽利玛
《塔吉尼亚的小马》 1953年/小说 伽利玛
《树上的岁月》1954年/短篇小说集 伽利玛,收有《蟒蛇》、《多丹夫人》、《工地》
《街心花园》 1955年/小说 伽利玛
《慢板如歌》 1958年/小说 子夜出版社
《塞纳-瓦兹的高架桥》 1959年/戏剧 伽利玛
《夏日夜晚十点半》 1960年/小说 伽利玛
《广岛之恋》 1960年/电影脚本 伽利玛
《如此漫长的缺席》 1961年/电影脚本 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伽利玛
《安德马斯先生的下午》 196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劳儿·维·斯坦茵的迷醉》 1964年/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一》 1965年/戏剧 伽利玛
《副领事》 1965年/小说 伽利玛
《音乐》 1966年/电影 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
《英国情人》 1967年/小说 伽利玛
《英国情人》 1968年/戏剧 伽利玛
《戏剧——卷二》 1968, 伽利玛
《毁灭,她说》 1969年 子夜
《毁灭,她说》 电影 伯努瓦·雅戈
《阿邦.萨芭娜和大卫》 1970年 伽利玛
《爱》 1971年/小说 伽利玛
《黄色太阳》 1971年/电影 伽利玛
《娜塔丽·格朗热》 1972年/电影 伽利玛
《印度之歌》 1973年/戏剧,电影 伽利玛
《恒河女子》 1973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娜塔丽·格朗热》 1973年 伽利玛
《谈话者》 1974年/与克萨维耶尔·高提埃的对谈 子夜
《巴克斯泰尔,蔽拉·巴克斯泰尔》 1976年/电影 伽利玛
《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 1976年/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树上的岁月》 电影 伯努瓦·雅戈发行
《卡车》 1977年/电影
《卡车》1977年/剧本 子夜 收有与米歇尔·波尔特的对谈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领地》1977年 子夜 与米歇尔·波尔特合作
《伊甸影院》 1977年/戏剧 商神出版社
《黑夜号轮船》 1978年/电影
《塞扎蕾》 1979年/电影
《墨尔本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温哥华奥蕾里娅·斯坦纳》 1979年/电影
《薇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滩》 1980年 阿尔巴特罗斯出版社
《坐在走廊上的男人》 1980年/短篇小说 子夜
《80年夏》 1980年 子夜
《绿眼睛黑头发》 1980年 《电影日志》
《阿伽达》 1981年 子夜
《阿伽达或无限阅读》 1981年/电影
《外面的世界——卷一》 1981年 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年轻姑娘和小孩》 1981年/录音磁带 扬·安德烈亚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斯朗读
《罗马对话》 1982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1年/电影
《大西洋人》 1982年/短篇小说 子夜
《萨瓦纳海湾》 第一版1982年,增补版1983年 子夜
《死亡的疾病》 1982年/短篇小说 伽利玛
《戏剧——卷三 1984/戏剧 伽利玛
《情人》 1984年/小说 子夜
《痛苦》 1985年 P.O.L.出版社
《音乐之二》 1985年 伽利玛
《契河夫的海鸥》 1985年 伽利玛
《孩子们》 1985年/电影 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
《蓝眼睛黑头发》 1986年/小说 子夜
《诺曼底海岸的妓女》 1986年 子夜
《物质生活》 1987年 P.O.L.出版社
《爱米莉·L.》 1987年/小说 子夜
《夏雨》 1990年/小说 P.O.L.出版社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1991年/小说 子夜
《扬·安德烈亚·斯坦纳》 1992年 P.O.L.出版社
《写作》 1993年 伽利玛
《一切结束》 1995年 P.O.L.出版社
《小说,电影,戏剧,1943年一1993年回顾》 1997年 伽利玛
参考书目
劳尔·阿德莱尔.《玛格丽特·杜拉斯》.伽利玛.1998.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是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天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她早期的小说《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大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吉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优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杜拉斯的六十余种作品始终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岁时发表的小说《情人》(1984)。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里,她以惊人的坦率回忆了自己十六岁时在印度支那与一个中国情人的初恋,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被译成40多各种文字,至今已售出250万册以上,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深受欢迎的法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具有一个预言般的名字--《这是全部》。
1943:《厚颜无耻的人》(小说)
1944:《平静的生活》(小说)
1950:《太平洋大堤》(小说)
1952:《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小说)
1953:《塔尔基尼亚的小马》(小说)
1954:《林中的日日夜夜》(小说)附:《蟒蛇》、《多丹太太》《工地》(小说)
1955:《广场》(小说)
1958:《如歌般的中板》(小说,中译本题为《琴声如诉》)
1959:《塞纳-瓦兹的旱桥》(剧本)
1960:《夏夜十点半》(小说)《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1:《长别离》(电影剧本,与钱拉·雅罗合作)
1962:《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小说)
1964:《洛尔·瓦·斯泰因的迷狂》(小说)
1965:《戏剧第一集》:《河流与森林》、《广场》、《音乐喜剧》;《副领事》(小说)
1966:《音乐》(电影剧本)
1967:《英国情人》(小说)
1958:《英国情人》(剧本)《戏剧第二集》:《苏珊娜·安德雷》、《林中的日日夜夜》、《是的,也许是这样》、《萨加语》、《一个男人来看我》。
1969:《她说毁灭》(小说)《她说毁灭》(电影)
1970:《阿巴恩,萨巴纳,大卫》(小说)
1971:《爱情》(小说)《黄色的,太阳》(电影)
1972:《娜塔丽·格朗热》(电影)
1973:《印度之歌》(电影剧本)《恒河的女人》(电影)《娜塔丽·格朗热》附:《恒河的女人》(电影剧本)
1974:《说话的女人》(同扎维埃·戈蒂耶谈话录)
1975:《印度之歌》(电影)
1976:《巴克斯泰尔,维拉·巴克斯泰尔》(电影)《她在威尼斯时的名字在荒凉的加尔各答》(电影)
1976:《林中的日日夜夜》(电影)
1977:《卡车》(电影)《卡车》,附:《同米歇尔·波尔特谈话录》(电影剧本)
《玛格丽特·杜拉笔下的地点》(同米歇尔·波尔特合作写成的谈话录)《电影伊甸园》(剧本)
1978:《夜船》(电影)
1979:《夜船》,附:《凯撒城》、《反面的双手》、《奥雷丽亚·斯代内》(电影剧本)
《凯撒城》(电影)
《反面的双手》(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丽亚·梅尔布尔纳说》(电影)
《奥雷丽亚·斯代内,奥雷亚而·旺库韦说》(电影)
1980:《维拉·巴克斯泰尔或大西洋海滨》(小说)《坐在走廊里的男人》(小说)《80年夏》(随笔)《绿眼睛》(电影剧本)
1981:《阿加塔》(小说)《阿加塔与没完没了的阅读》(电影)《外界》(随笔)《年轻姑娘与男孩》(录音磁带,扬·安德烈根据《80年夏》改编,玛格丽特·杜拉朗读)《大西洋人》(电影)
1982:《罗马对话》(电影)
1982:《大西洋人》(小说)《萨凡纳海湾》(剧本)《死亡的疾病》(小说)
1984:《戏剧第三集》:《丛林困兽》、《阿斯贝尔思的证件》、《死之舞蹈》;《情人》(小说)
1985:《痛苦》(小说)《音乐续集》(剧本)《契诃夫的海鸥》(随笔)《孩子们》(电影,与让·马斯科洛和让-马克·蒂里纳合作)
1986:《蓝眼睛黑头发》(小说)《诺曼底海边的妓女》(小说)
1987:《埃米莉·L.》(小说)
1987:《物质生活》(随笔)
1990:《夏雨》(小说)
1992:《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小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电影剧本)
玛格丽特·杜拉斯简介:
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人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
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1939年她同罗贝尔·昂泰尔姆结婚。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用玛格丽特·杜拉斯的笔名发表《无耻之徒》。参加莫尔朗(即弗朗索瓦·密特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
1944年R.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到布亨瓦尔德,然后放逐到达豪(参见《痛苦》)。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自由人报》,刊登战俘和被放逐者的情况材料。发表《平静的生活》。
1945年R.昂泰尔姆回来。同R.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R.昂泰尔姆离婚。
1947年她的儿子让·马斯科洛出生。
1950年她发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
1957年同D.马斯科洛分居。1958年发表《琴声如诉》。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59年为阿兰·雷内写《广岛之恋》电影剧本。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1年她为亨利·科尔皮的影片写《长别离》,这个电影剧本是同1963年美第奇文学奖获得者热拉尔·雅尔洛合作的结果。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75年,《印度之歌》在戛纳电影节期间获法国艺术片影院及实验电影院协会奖。
1976年,《整天在树木之中》获让·科克托奖。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1984年《情人》获龚古尔奖。
1985年发表《痛苦》。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6年《情人》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
1988年-1989年严重昏迷。住院。1990年R.昂泰尔姆去世。1991年发表《华北情人》。
1996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
内容简介: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就销售了420万册,翻成42国语言。由影帝梁家辉主演的《情人》更是让无数的影迷们叹为观止。
在离开她的中国情人54年后的一天,她的中国情人已去世了12年。她写他的恐惧消失了。文字泉涌而至,她必须快快地写,以便在它消失前写出来,文字自己来到。“《情人》是一本野蛮的书,它带来所有它遇见的东西,毫无区分,几乎无选择地迸出。”王道乾的译文读来富有韵味,《情人》的故事重现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