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当我们听到这一串如雷贯耳的名字时,脑中首先跃出的必是四个大字“西南联大”。在“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的校风熏染下,西南联大用八年的时间创造了教育史上不可复制的神话。联大挑选好苗子。静心培育,结出良种再播撒出去,功夫在培育,而近年来,“高校掐尖”愈演愈烈,手段更是层出不穷,除了各高校普遍的降分录取和高额奖学金鼓励措施,又出现了“签订预录取协议”政策,学校在高考后提前与高分考生接触承诺,签约考生在填报志愿后100%被录取,甚至有些高校与政府联合,以游说、威胁等手段迫使考生填报该校打成自己的目的。
同样是招收优秀生源,其中的意味却相去甚远。考试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无限的夸大考试的作用,不仅无助于“尖儿”的正常培养,反而会真正把“尖儿”给掐了。“高校掐尖”的现象无限放大考试与分数的决定性作用,折射出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大学将招生指标放在首位,陷入比拼录取状元多少、录取分数线高低、招录优质生源数多寡等指标化陷阱,以此当成学校炫耀的教育资本,建设“面子工程”,提升“分数化政绩”,而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
“高校掐尖”现象的造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存在有其必要的发生条件。自高考恢复以来,统一的分数标准便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尺。诚然,应试教育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却是适应中国这一人口大国国情的度量衡。虽然在同一科目傻瓜有几分的差距是合乎情理的,并且临场考试包含着众多机遇因素,并不能反映考生之间真实的实力差,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不确定因素的机遇性造成了社会人才标准的考分依赖症,而社会的具体时间操作中的条条框框更加剧了名校文凭崇拜现象。如此,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有了“高校掐尖”现象愈演愈烈的充分条件。
但大学实力的证明究竟是依靠吸收新生中高考“状元”的多寡还是通过大学的教育培养粗的高素质毕业生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呢?答案是无可非议的。“高校掐尖”有失教育公允,失效应对必须“标本兼职”。虽然教育部在近几年已经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考生的隐私,给“高考掐尖”造成了阻力。但随着高价购买、窃取、哄骗考生信息等手段的曝光,也让公众意识到仅是见招拆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还是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模式。“高考掐尖”的解决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是,存在即合理,真的有必要对“高考掐尖”进行彻底的根除么?学校采用各种手段吸引优秀学生其出发点毕竟还是单纯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大学能够依靠这些新鲜血液更上一层楼,在学校竞争中占据优势。虽然有以分数一刀切的弊端,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这确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也在对“一刀切”现象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以学生在中学的能力和奖励为参考标准,为学生在踏入大学的校门时适当的调低门槛。如果说仅仅是依靠吸纳“尖儿”来提升大学的名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一个学校的名声和荣誉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仅靠一年两年就马到功成,所以高校想要获得长期的“掐尖”权利无疑要在自身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各方面进行长时间的调整和提升,而这恰恰是提升了学校的档次,加强了学校的内部组织建设。
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讲,如果高校青睐,首先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和市场。“高校掐尖”能够成功实现,除了学校本身长期客观存在的吸引力,也要开出能够让“尖儿”接受的优惠条件,从学生角度来叫,这样的“买方市场”增加了自己的选择空间,可以在选择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高校掐尖”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正是因为它有利有弊,众说纷纭,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它的存在是否合理。
欢迎阅读《作文:《水浒传》读后感》,“查字典”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一年级作文”,请随时关注! 去年春节期间,中央一套上演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为了更多的了解《水浒传》,我特别到书店买来了原著,并且对其反复研读了多遍。小说描写的是北宋时期宋江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形成、壮大至失败的全过程。小说以太尉高俅为中心,刻画出了各个地区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和恶霸。比如:镇关西、蒋门神、西门庆等等……。他们一个个面目狰狞,使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所谓“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小说中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一大群梁山英雄的形象。小说中智取生晨纲、大闹清风寨、倒拔垂杨柳等一系列故事情节都描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在梁山的108将中,我觉得最不完美的要数宋江了。他接受招安,虽然处于好意,一来为兄弟们找个归宿,二来可以名正言顺地去精忠报国,铲除奸臣。可是皇帝却还是把宋江一伙人视为草寇看待,招安只不过是皇帝想利用宋江等108将为工具,去扑灭各地区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其中在攻打方腊时,梁山众人损兵折将。两头蛇解珍、中箭虎丁得孙等正偏59员将领战死沙场。船火儿张横、青面兽杨志等正偏10员将领半路病亡。燕青、武松2人不愿要什么封赏,各自奔东西去了!最后只有27人如期返朝。而宋江、卢俊义等5员头领又先后被四大奸臣所害死,上演了一出遗恨千古的悲剧!读完这本《水浒传》后,我的感想很深。如果宋江不去谋什么招安,而是去联合江南人马一起反抗昏帝,那么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天下的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在方腊与儿子方天定入刑场时,有一位诗人不仅发出了感叹:“宋江重赏升官日,方腊当刑受剐时。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但我却觉得宋江的“善”并不是真“善”,与此相反,方腊的“恶”也不是真“恶”,而是为了打击昏庸无能的皇帝,为天下的老百姓造福!不知大家可有同感?
《《水浒传》读后感》这篇优秀的“一年级作文”由查字典收集,来源于互联网和会员投稿,仅供参考和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